【武荣纪事】五里桥:中国现存最长古石桥的前世今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 开 栏 语 ▽
点 击 图 片 查 看
图片
南安,置县于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从“东安县”到“武荣州”再到“南安市”,这里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欧阳詹、李贽、郑成功、叶飞的故乡,是闽南文化、高甲戏的发祥地。
图片
这些古老的记忆,经过千年时光的沉淀,化作了南安城市山水相融的生态景观和流淌在南安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一代代南安人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图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望过去,有着别样的现实意义。即日起,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将开设《武荣纪事》专栏,全景式展现家乡风光、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带您走进千年古郡南安,探寻武荣大地独特的魅力。
图片
本期《武荣纪事》
邀您走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
一同见证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眼中的桥
总有着数不清的温柔与缱绻
从古至今
一座座桥,沟通了两岸的人和情
一代代两岸人,共同演绎了一座城
位于南安水头镇的五里桥
正是这样一座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图片
在中国2020年的申遗项目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五里桥也是22个代表性遗产点之一
中世纪海洋文明虽已不复辉煌
但一个个遗迹仍在缓缓地、无言地
向过路人讲述着过去的荣光……
图片
天下无桥长此桥
五里桥,就是安平桥,又称西桥、安海桥,因为桥长约5华里,南安人更习惯亲切地称它为五里桥。它横跨南安水头镇与晋江安海镇之间,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图片
五里桥始建于南宋,桥长两千多米,均由花岗石砌成,人们赞它“天下无桥长此桥”。当你踏上桥面的一瞬,会惊觉时光已从它身上走过了近千年,曾经的交通要道如今化为历史。
图片
五里桥是什么时候建的?在古代,为什么会建这么一座跨海长桥呢?
据历史记载,五里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十四年,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告竣。
图片
南宋初,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发达,安海港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桥未建时,专靠舟渡,然而“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大为民患”(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船渡的艰难,严重影响港区货物的吞吐,制约了当地交通、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民众有了一个心愿:修建一座横海桥梁。
图片
然而,要在万顷波涛上架设这么长的海桥,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么庞大的财力物力。谁来牵头?谁来出资?桥如何建?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于是,绍兴八年(1138),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捐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当时,殷实的商人群起应之,纷纷捐款用于造桥,连往来于五里桥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
20世纪80年代修复五里桥时出土的石栏,有阴刻“浯洲屿(金门)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等字,建桥合力可见一斑。
图片
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五里桥因主持人和募捐人相继亡故而停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一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赵令衿在《石井镇安平桥记》中记载:“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
图片
图片
上下齐心、勇往直前
这就是五里桥的精神
是爱拼敢赢的闽南人的文化内核
三个世界第一
五里桥宛如一条玉龙横卧于南安、晋江两市交界的海湾上,左拥水头,右抱安海,琉璃千顷为席,晴空万里为被,绿草萋萋承欢膝下,孤鹜欢欢漫步比肩。
横屏观看 效果更佳
图片
五里桥全长约2255米,若以石桥之长而论,当今世界上恐怕尚无能与之相匹比的。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先人是如何在海湾上建起这样一座大桥的,但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五里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图片
五里桥的桥体横跨东西走向,是花岗岩石料构筑的梁式石桥,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1 座,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桥板2308条,整个工程包括桥栏、桥台及附属建筑等需石材45000立方米。
图片
五里桥的桥上及周边还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镇风塔、雨亭、望高楼、听潮楼等附属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
水心亭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立有两尊护桥石将军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心亭
跨海大桥的建造,不仅需要财力物力,还得有建桥技术为支撑。五里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运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在涨潮时用船运载石板,浮架于墩之上,待潮汐慢慢下退,桥板从而横放在墩的上面。
图片
桥完工后,利用桥墩养殖牡蛎,待牡蛎长成后其外壳嵌包着桥墩,这样可减少海浪的冲刷和外表风化。这是在海洋贸易带动的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筑基建桥技术。
图片
五里桥桥墩筑成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三种式样,为什么桥墩要设计成不同形状呢?
由于五里桥跨越中亭港、西姑港、水头港等五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因地制宜,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设置桥墩的位置和形状: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域里筑长方形墩,计308座;在水流湍急的水域里筑双头尖的船形墩,计28座;在一面较深峻的水域里筑一头平一头尖的半船形墩,计25座。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见,智慧的闽南人在当时就能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区别不同部位,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以缓和水流冲击。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安平桥》文中赞叹道:“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
图片
五里桥的一侧是溪流婉转的内陆,一侧是惊涛拍岸的大海,天风海雨在这里际会,细流巨浪在这里交接。所有的江河湖水,注定都要汇入大海,再奔向世界,像极了漂洋过海、闯荡世界的南安人。
图片
兼容并包、开拓创新
这也是五里桥的精神
是积极进取的闽南人的精神气质
图片
跨越千载的文化之桥
1961年3月4日,五里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福建省正式批准泉州安平桥(五里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图片
曾有人说:五里桥既是一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商贸之桥,也是一座友谊之桥、合力之桥
图片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造就了泉州古桥熠熠生辉的历史风采。几乎每座大桥的建造,都与海外交通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图片
△洛阳桥
五里桥在那个以“舟桥水路”为主导的年代,在商贸流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古代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端口,有其光辉灿烂四溢的昨天。
图片
这座巨龙似的古桥,在当时打造了更加便捷的陆路物流通道,方便了外贸物资的集结与配送,印证了当时泉州地区经济发达、港口繁盛、财力富足的历史事实。五里桥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起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纽带
图片
近千年时光,可以改变脚下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的事物,五里桥周边亦如此。
五里桥的建设代表了当时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科学的技艺支撑了这座古桥在海面上跨越数百年。但由于山洪、潮水、台风、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袭及人为的破坏,自宋代以来曾经历了数十次重修,即使如此,海滩泥沙沉积使之从水上桥变成陆上桥,桥墩大多残破倾斜,桥板不少断裂,到了20世纪30年代,桥两侧的石栏杆已全部消失。
图片
图片
从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1980年,国家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这次整修,不但修复了桥墩,补齐了桥板,恢复了桥栏,而且桥之两侧沉积的泥沙各挖宽30米,使陆上桥又成了水上桥;同时在桥的南面50多米处开辟一条新公路,以绝车马继续在桥上通行,从而更有效地来保护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
图片
如今的五里桥,依然一头连接着世界石材贸易之都南安水头镇,另一头则是福建乡镇的经济龙头晋江安海镇,虽然已不再作为商贸交通要道,可这横跨海上近千年的石桥承载的精神和文化更为珍贵。
图片
△五里桥文化公园
历经800多年岁月沧桑和风雨洗礼的五里桥,愈加庄重大气,愈加古朴典雅。它是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繁华图景的见证者,是闽南人伟大智慧和创新力量的代言人。
图片
未来
“海上新丝路”还将从这里
向世界延伸
架设起更宽广的平台
带领南安人去创造
更辉煌更灿烂的明天!
59年前
一位长衣飘飘的智者在五里桥畔
抚栏杆,轻踱步
于清风送情里长吟咏叹
《七律·咏五里桥》
五里桥成路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图片
这首诗正是郭沫若老先生1962年来福建创作剧本《郑成功》时,游览五里桥所作。
图片
59年后
智者不再,清风依旧
豪放旷达的诗篇跨过时间的浪涛
在五里桥的上空轻轻回响
图片
小伙伴们~
不妨循着郭老的足迹
在诗音的引领下
一起到五里桥走走吧~
行走在斑驳沧桑的石桥之上
你定会
被那宏大厚重的历史积淀所感染
为那洗尽铅华后的质朴无瑕所迷恋
各位小伙伴们~
想了解更多五里桥的资讯吗?
这份双语语音导览
请您查收~
「 中文语音导览 」
「 英文语音导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