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五烈士:鲁迅为纪念他们被捕,78年后才知道被高级叛徒出卖

一,时代背景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在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帮助下,蒋介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一路北上,攻克了北京。张作霖撤退东北,在皇姑屯受了日本人埋伏被炸死,张学良接手东北不久后就宣布了东北易帜。
至此,蒋介石在名义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蒋介石毕竟是个权欲滔天的人。北伐战争尚未结束时,蒋介石就背弃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另立南京国民政府,跟汪精卫一起背叛我党,实行反革命的“清党”活动,不仅是针对共产党员,还包括了大量的国民党内部的左派人士,都遭了反动派的屠杀。
东北易帜后,蒋介石更是获得了独裁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清党”。
图片
(蒋介石)
那时的日本正在虎视眈眈,蒋介石为了一己私欲,选择了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对随时可能侵略的日本人视而不见,反而将矛头对准国内的众多爱国革命人士,我党党员也在这个时期受到蒋介石政府的全面迫害。
除此之外,许多爱国民众、进步人士,都惨遭毒手。
混乱的北洋军阀混战结束,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统一后会变好,没想到蒋介石政府也没比北洋政府强到哪里去,秩序没有恢复,底层依旧劳苦,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蒋介石政府对爱国人士的迫害,也让人失望至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长征还没有开始,“一枪未放交出东北”的张学良还在蒋介石的蒙蔽下,杨虎城向蒋介石两度申请抗日均遭拒绝,两人制造的西安事变还没有萌芽。
图片
蒋介石则是不听取众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权力里,只要自己地位稳固,置国家生死、百姓存亡于不顾。在国内搞出了全面的“白色恐怖”,只要有人跟我党有关、跟革命思想有关,一律关押或杀害。
外面有日寇侵略的压迫,里面有“白色恐怖”的压抑,整个中国都人心惶惶。
1933年,鲁迅先生发布了一篇痛批国民党政府的文章,轰动一时。当时的鲁迅先生也是国民党特务长期监视的爱国人士之一,这篇文章发布后,国民党特务们对鲁迅先生立刻开展了秘密的抓捕。
这篇文章记录了两个人,一件事。
二,左联五烈士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的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痛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文章叫《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里提到的两个人是鲁迅的朋友柔石、殷夫,提到的事是“九一八事件”爆发那年,国民党政府对他们的迫害。
1931年1月7日,上海东方饭店,柔石等二十三位同志正在开会,服务员突然闯了进来,说房间里的灯坏了,店里找了师傅来修。
当时屋内的众人几乎都是党员和革命人士,都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抓捕名单里。会议突然被打断,众人惊愕,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一帮国民党特务迅雷不及掩耳地冲了进来。同志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全部被控制住了。
图片
(当时的爱国青年)
他们起先被关在监狱里,但仍然可以探望,能够互传消息。外界得知他们被捕后,各自奔走相告,互相求援,但全都无济于事。
1931年2月7日,众人被捕一个月后,依然没有被救出来。这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将众人押送到刑场,赴死的路上,众人依然相互激励着,一路高喊“共产党万岁”,声震四邻,直到最后一声枪响结束,呐喊的声音才消失。
这件事里牺牲的人共有二十三位。其中有五人是鲁迅等人联合建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作家,因此这五人后来被叫做“左联五烈士”。这五位烈士的名字是: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锵。
蒋介石政府怕革命文学,就像怕革命人士,偏偏在这些革命文学作者的努力下,人民的思想已经渐渐觉醒,蒋介石政府蒙骗国人的嘴脸一点一点地被揭开,自然坐不住。
图片
(鲁迅)
左联五烈士的牺牲引起了文艺界的轩然大波。鲁迅得知几人牺牲的消息后,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愿说话、愁眉苦脸。许广平明白鲁迅心中积压了太多愤怒和愁闷时,会像这样,因此也不打扰他。
没过多久,鲁迅给左联五烈士写了一首诗,最后四句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饮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更加讽刺的是,写完以后,国内“禁锢得像罐头一样”,无法发表,只能赠予一位日本的歌人。
三,“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
1、柔石
图片
柔石
柔石生于1902年,本名叫赵平复,后以“柔石”为名发表文章。
小时候的柔石天资聪颖,学业成绩很好。15岁那年,柔石考进了台州省立第六中学,中途因为家庭原因,被迫退学,在家里也没有放弃课程,整体一有空就抱着书本自学。
第二年,柔石就考上了公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与柔石同时期的新文学进步作家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建立了“晨光文学社”,还在师范学校念书的柔石也加入其中,一边潜心创作,一边进入到浩浩荡荡的新文学活动中。
在晨光文学社和大学校园里,柔石接触到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心中已经建立起了“教育救国”的抱负。毕业后,柔石立刻到了杭州去当家庭老师,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微薄的收入、生活范围的狭窄都在挤压着他的理想。
后来柔石辞去工作,到了一所小学任教,另一边坚持着文学创作。平淡朴实的工作让柔石很迷茫,那时候鲁迅等人的名声很大,柔石崇拜鲁迅,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用一只笔救国家。
于是,柔石选择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的岁月里,柔石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这时候他已经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疯人》,其中也有受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
那年鲁迅先生到北大演讲,台下坐着闻名而来的密密麻麻的学生,其中就有年少不得志的柔石。
老人说,年轻人都会走三年运。去北京学习过后的柔石也迎来了自己的“三年运”,回到南方的柔石为了生计在上海、杭州之间奔波,后来在镇海中学任教,第一年做教导主任,第二年在宁海县做了教育局长。
图片
这期间,柔石一直在创作革命文学作品,也在暗中领导着学生们做革命工作。宁海中学解散后,柔石到了上海,投奔鲁迅。
柔石就此和鲁迅先生成了至交,两人住所仅隔着几百米。鲁迅曾说:“那时我在上海,柔石是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跟着鲁迅先生,柔石也在上海参与了很多革命工作,更是结识了不少进步的党员,加入了我党。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柔石担任过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还曾经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与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第二年,柔石就在上海被捕,一个月后牺牲。在狱中时,柔石曾托人写信给同乡,希望他去找到鲁迅先生,让鲁迅先生跟蔡元培一起想法子救他们。这封信传递出去两天后,柔石等人就被枪杀,没能等到外界的营救。
2、胡也频
图片
胡也频
季羡林曾经评价说:“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1903年,胡也频出生在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家里还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虽是戏剧世家,但也不算富裕。胡也频读完私塾后,就去了福州的“祥慎金铺”做学徒,直到两年后,他才到了上海,进入浦东中学继续念书。
但好景不长,在上海刚刚呆了一年,胡也频也刚从浦东中学进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习机器制造。刚去不久,海军学校就倒了。
那时候的革命思想已经弥漫到了胡也频的脑中,他深受影响。胡也频离开上海前,仔细地想了想,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去北京。他没有钱,只有一天比一天坚定地革命理想,于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从上海,一路流浪到北京,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在北京,胡也频找不到工作,饿肚子。后来还是一个公寓老板收留了他,胡也频也留在那里,给公寓老板做些杂事,以此维持生计。另一边,北京的氛围也在一天一天地开拓着胡也频的眼界,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三年后,胡也频终于从公寓的杂工成了《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辑,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一些小说和短文。
图片
(胡也频与丁玲)
也是这一年,胡也频邂逅了刚到北京的丁玲,没想到来到北京不久,丁玲的弟弟就夭折了,丁玲悲痛万分,加上丁玲在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萌生了退却的想法。胡也频对丁玲暗生情愫,自然不愿意丁玲离开。
“由于生活窘迫,丁玲不久离开北平,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频闻讯后,向朋友借钱追到湖南,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丁玲面前时,丁玲被深深感动了,爱情之门豁然开启。因为胡也频的单纯、执着与热情感动了丁玲,丁玲因此接受了他的爱。”
在北京做编辑的日子里,胡也频还结识了另一位挚友,名字叫沈从文。那时胡也频是杂志编辑,沈从文是没有名气,四处给杂志投稿的作者。
图片
(年轻时的巴金)
跟丁玲结婚三年后,胡也频和丁玲到了上海。他们跟沈从文商量好,一起做了《红与黑》,不久后杂志被停办,三人又联合做了《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1930年,胡也频入党,并鼓励学生们进行革命,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经过逃亡后,他回到上海,参加了“左联”,跟柔石一起作为“左联代表”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除此之外,胡也频还在入党的这一年被推选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谁都没想到,第二年的春天快要到来时,胡也频就牺牲了。
丁玲和沈从文想尽办法,找了律师,找了黑道,找了上海市长,找了胡适,找了蔡元培,最后的结果依然是:“龙华司令部的律师告诉我,这案子很重。”两人还在奔走想办法救援时,胡也频就已经被秘密杀害了。
3、殷夫
图片
殷夫
殷夫比柔石和胡也频小,1910年才出生,但却是参加革命运动最早的。
1925年,殷夫刚刚进入上海民立中学,“五卅运动”就爆发了。殷夫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十五岁的殷夫在人群中高声呐喊着口号,心中满是对革命的向往。
第二年,十六岁的殷夫加入了共青团,开始正式的参加到了革命斗争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十七岁的殷夫被捕入狱,在狱中的三个月里,殷夫写下了《在死神未到之前》。
“朋友,有什么呢?革命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这首长达五百多行的诗引起了革命杂志《太阳》月刊编辑的注意,后来殷夫也加入了《太阳》月刊。
也是在被捕这一年,殷夫如愿入党。
1928年,殷夫再次因为革命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这次出狱后,殷夫选择了回到家乡。第二年回到上海后,殷夫以更加强烈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并且发布了多首革命色彩强烈的诗歌作品。
1930年,殷夫加入了“左联”,一年后牺牲。
殷夫与鲁迅私交甚好,鲁迅很欣赏他。殷夫牺牲后,鲁迅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他,感情沉痛,称他是“东方的微光”。而殷夫,也的确是英勇赴死的。
4、李伟森
图片
李伟森
左联五烈士里,李伟森是唯一没有加入“左联”的作家。
李伟森与胡也频同年,“五四运动”时,他刚刚十六岁,在武汉就已经领导起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后不久,李伟森去做了教员,之后的两年先后入共青团、入党。
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工人大罢工”,李伟森也参与其中,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为了保障李伟森的安全,组织上安排李伟森去了安源煤矿工作,做文职。
李伟森先后编辑过九种革命报刊,也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基本上都是革命文学作品。
左联成立时,李伟森帮助过鲁迅等人的工作,但他并没有加入左联。对于李伟森而言,除了艺术追求外,有更重要的事情是他的事业,那就是革命。
众人在被秘密杀害时,李伟森是第一个高喊起“共产党万岁”的人。
5、冯锵
图片
(右下为冯锵)
冯锵是柔石的女友。
冯锵生在广东潮州,父母都是教师,家庭比较贫穷。也正是因为父母都是教师的缘故,在那个年代,即使贫穷,家里人也送冯锵去念了书。冯锵是个很有“灵气”的女子,从小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十五岁时,冯锵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作品。那时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冯锵对这些救国救民的人很是崇拜,也想着用笔弘扬出革命精神。加之冯锵有天赋,又勤奋,如果没有遇害的话,会是“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1929年,冯锵从汕头到了当时的全国革命文学的中心上海,那里的旗帜,就是鲁迅。
冯锵到了上海后,结识了太多太多的革命作家、艺术家。他们经常坐在一起,或讨论,或闲聊。上海的氛围让冯锵收获很多,在那里迎来了人生中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也是这时候的作品,让冯锵成了那时候最有希望的几位女作家之一。
1930年,“左联”成立了,4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冯锵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发生了冯锵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入党,另一件是遇到了柔石。入党让她有了生命奋斗的目标,柔石让她有了爱情的归宿。
当时冯锵本来已经有了男友,是许美勋,但两人相处后都不喜欢对方。这时候柔石出现了,冯锵从柔石身上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10月20日那天,柔石也写信给许美勋,言辞恳切,后来,柔石就和冯锵正式的在一起了。
柔石和冯锵的恋爱也可看作两人革命的一部分,即恋爱自由。柔石此前已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加身,柔石并不喜欢那个女人。冯锵和许美勋之间,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层关系的束缚,两人都想挣脱,但都无法挣脱。
本该意气风发的年轻革命作家情侣,在相恋的第二年,就双双赴死。
四,叛徒?
柔石等“左联五烈士”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文艺界虽极为震动,但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事件幕后黑手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其实这件事不仅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也有我党叛徒的身影参与其中。
直到78年后,朱正出版了记录鲁迅人生的《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这本书也被认为是记录鲁迅“最公正”、“最客观”、“最全面”的书。书里有一个名叫《柔石之死》的章节,其中详细地根据了事件当时和后来几十年的资料,才真实还原出当年事件的真相。
事件之前不久,第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6号秘密召开,组织会议的是共产国际的代表米夫。
这场会议上,米夫提到了王明、博古的名字,表示国际上会全力支持他们。那次会议中,王明和博古都被增补为中央委员,王明甚至成为了政治局委员。
图片
(王明)
这样的任命根本不符合党章规定,会场里的很多人都觉得可笑,直接走人。其他人也一律认为这次会议的任命是“非法”的,他们并不承认。第二天,米夫联合了另外两个外国人,召集所有反对会议决定的人重新开会。
这场会议叫“花园会议”。
大家都是心平气和地坐下,结果一聊,都还是各自原来的意见。
随米夫一同参会的一个外国人说:“我们对于今日会议完全感到失望,这证明你们是有组织、有纲领地来反对四中全会,已经走上了反国际反党的道路。你们反对四中全会就是反革命,叛徒、特务,一律开除中央委员和党籍!”
说完,米夫等三个外国人就气冲冲地离开了。
众人依旧保持着自己地意见。王明等人讨好苏联,自己国家的事,被一个外国人这样决定,换做哪一位真正爱国的党员都不会同意。众人也正准备离开,没想到顾顺章出现了。
顾顺章对大家说,外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警情,大家应当先在这里住一夜,如果离开了不能确保安全。说完,顾顺章把房门上了锁。
图片
(顾顺章)
众人一听,感觉到不妙,就冲上前去,突破了顾顺章的阻拦,分批次地离开了。
这件事后,会议上持反对意见的人本来被打做“反革命”,直到后来真相大白,才知道顾顺章当初执意要留下他们,就是收到了王明的命令,要留下他们的命!
同时,朱正在书里记载着,柔石等人“并不是在左联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害的”。柔石等人被捕时开的会议,商讨的就是出现了问题的四中全会。
告密的叛徒,或是顾顺章,或是与王明关系很好的唐虞。
后来,顾顺章被国民党反动抓捕后,做了叛徒,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罕见的“高级叛徒”,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顾顺章的叛变差点致中国革命于死地,致使我党的地下党组织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多名党员遇害。王明则是客死苏联,生命的最后时光,依然在造谣抹黑我党。
而“左联五烈士”,已经永远成了这些叛徒斗争下的亡魂。
鲁迅葬礼上,宋庆龄送上的花圈写着:“鲁迅先生千古。”
那个时代里,这些追随革命的文人作家,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何尝又不是“先生千古”?
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