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桂声网评:倡导网络祭祀,树立绿色文明新风尚

4月5日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广西各地殡葬服务机构继续迎来祭扫高峰。据自治区民政厅统计,截至当天下午2时,全区68个祭扫观测点共接待祭扫群众约75.9万人次,假期3天累计接待祭扫群众约202.4万人次。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清明时节,上坟扫墓,除草培土,敬献鲜花,祭祀祖先,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今年也不例外,广西各地熙熙攘攘的扫墓人流便证明了这一点——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辈的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点。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倡导简朴、环保的祭祀方式,反对大操大办、炫富、迷信等落后祭奠行为。网络祭祀让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表达思亲愁绪,满足人们祭祀先辈的诉求,有助于摒弃燃烧纸钱、放鞭等传统形式,起到防止环境污染,消除火灾隐患,缓解交通拥堵,树立绿色环保文明新风尚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广西公墓殡仪馆祭扫群众比2019年少约103万人。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祭祀,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此外,当今社会处于人员高速流动状态,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要求,不少人确实是因为工作、身体、距离等原因不能到现场祭祀。网络祭祀可以有效弥补不能亲往扫墓的遗憾,也具备生态环保、与时俱进之特点,故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据统计,通过广西殡葬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广西殡葬之窗”等网络渠道祭扫的有约11.28万人次。可见文明低碳祭扫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网络祭祀新风渐起,也对各殡葬服务机构提出新要求。首先要加大宣传、推广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网络祭祀这个新服务“窗口”的存在;其次要提高网络祭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网络祭祀的庄重感、仪式感,慎重对待市民的个性化要求,用肃穆、细致的网络拜祭仪式遥寄民众的哀思,用高品质服务及人性化关怀,赋予网络祭祀与现场祭祀同样的抚今忆昔、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厚重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度量衡,既应该传承传统,也应当与时俱进。网络祭祀等新型祭奠方式,既寄托了缅怀先人的情思,也符合绿色环保、防控疫情的要求,契合民俗民意和时代潮流。其实,记得才是最好的思念。无论以何种方式,心存思念,慎终追远,真诚缅怀,才是清明节的本来之义。(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