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保险新变局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自赴澳门旅游签注恢复等多项政策相继落地,过去一些活跃在内地的香港保代开始主推澳门保险。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香港和澳门的产品设计、保费、收益方面基本一致,保险公司及金融监管环境与香港差异小。
从2020年9月23日起,我国已恢复办理内地居民赴澳门旅游签注。此后,酒店“跳楼”折扣价、政府派发亿元消费券、无须隔离、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果等吸引着内地游客到访澳门,这些游客成为保险机构潜在客户。
“开关后,澳门保险也趁热打铁,推出一些促销产品。有一家保代机构一个月签了1000万美元的单子。”内地从事港澳保险代理服务的凯文告诉记者,“高净值人群海外投资需求还在。”
澳门市场渐热
近日,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对外表示,澳门去年9月底重启个人游计划,促使内地访客销售在第四季占友邦保险澳门分公司的年化新保费超过三分之一。友邦区域首席执行官陈荣声亦表示,澳门的内地访客业务占比已回到与疫前相似水平。
自2020年9月23日起,澳门正式宣布对内地恢复自由行,若十四天内无国外或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旅行时,并持有7天内核算检测阴性报告,便可免隔离十四天入境澳门。
澳门金管局公布的2020年保险业全年数据显示,澳门人寿保险毛保费依然达到263亿澳门元,较2019年上涨2.7%。
据了解,澳门目前共有25家保险公司,其中12家人寿保险公司。近些年,相比发展迅猛的香港保险业,澳门保险业比较稳定。澳门人寿保险毛保费从2015年的120亿澳门元增长至2020年的263亿澳门元,相比香港的增长步伐慢一些。
数据显示,按照毛保费计算,2020年澳门寿险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海外(42.92%)、友邦(29.89%)、万通(12.33%)、安盛(4.58%)和宏利(4.14%)。
“高收益、可变更被保人、美元保单,这也是内地青睐港澳地区投保储蓄保险的原因所在。”凯文告诉记者。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港澳保险费率平均水平低、保额上限高、重疾定义相对宽泛、保险有分红、可以实现资产多种配置等吸引着内地赴港澳投保。
港人投保回暖
受疫情封关等因素影响,过去两年,内地赴港投保热度持续降温。
内地赴港投保热度最高的年份在2016年。彼时,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727亿港元,占全部新单保费收入的39.3%,内地赴港投保业务的兴起也使得香港保险代理人队伍得到翻倍的扩张。
今年3月,香港保监局公布2020年全年数据,香港保险新单总保费为1330亿港元,其中内地访客投保了68亿港元的香港保单,同比下跌84.3%。
“疫情暴发初期,我们会在机场搭建一个临时业务点,客户可以在不通关的情况下办理业务。”香港从事内地保险业务的保代告诉记者。
去年四季度,内地访客购买香港保单保费为3.17亿港元,虽然同比锐减95.7%,但环比增长19%,这意味长达五个季度的连挫趋势出现逆转。
在香港某大型保险集团工作多年的财富管理师亚欣告诉记者,虽然针对内地投保业务有萎缩,但香港本地市场比较稳定,一些保代将业务重心转向本地市场。“疫情刺激了本地人投保需求,这部分需求平衡了内地市场的缺失。”
香港保监局公布的2020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数据显示,2020年毛保费总额达到6084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有效长期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5481亿港元,上升4.5%。
期望粤港澳联动
过去几年间,内地赴港澳投保成为很“时髦”的事儿,但随着一些限制条件的出现,赴港澳投保热度减弱。受访人士告诉记者,香港保险刷卡受限单笔不超过5000美元、理赔不便利等成为赴港买保险降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基于这些情况,多方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保险服务中心。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研究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容永祺曾建议,为加强资金流动的管理,可参考现“港股通”“深港通”“沪港通”的封闭式资金管道做法,由大湾区的服务中心代为收取保费,将来保单取消或索赔时所得款项直接汇入客户在大湾区的银行账户中。此安排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让已离岸的资金回流内地,减少国家外汇的流失;二是内地投保人可以获得更多样及不同的保障或投资选择;三是长远而言,有助于推动内地的保险业进一步国际化,为内地保险企业的专业服务和管治水平提供参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解决很多人购买香港保单的后顾之忧,使得续保、理赔、保全等保险服务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港澳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俊生进一步表示,湾区GDP超过十万亿元(约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例超过12%,其中有4个地区GDP超过5000亿元。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在风险冲击之下要具有韧性,必须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因此,湾区首先是保险的湾区,应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专属自保公司,推动金融保险人才与金融监管互联互通。
在朱俊生看来,由于内地、香港、澳门金融监管体系、标准、方式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监管政策互联性不高。在某种意义上,监管协调是大湾区成功发展的最具决定性因素之一。
朱俊生建议,应建立大湾区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三地监管部门定期交换监管经验和意见,共同探讨完善监管机制。同时,在大湾区内跨地区共享测试企业数据,为各方提供更丰富的测试样本和数据。此外,探索建立大湾区跨境联合沙盒测试机制,按照“单一金融市场通行原则”,鼓励通过测试的区内金融创新产品跨区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