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50周年,钩沉这颗“小球”罕为人知的往事

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期间,毛泽东主席出人意料地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重大决断,这个被外界称为“乒乓外交”的举动震惊寰宇,拉开了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大幕。
图片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进行友谊比赛。
这之后,依次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重归联合国;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一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华丽篇章载入史册。
这些有关“小球”的历史往事,值得回味。
“国球”是舶来品,由日本传入中国
乒乓球运动目前被世界公认为是中国的“国球”,但是乒乓球起源于英国,中国乒乓球是从日本引进来的。20世纪初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久,日本许多工商业者纷纷到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商业机构,把大量的商品推销到中国市场。于是,乒乓球也随着中日商业的频繁往来传入中国。乒乓球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中国大众的喜爱。
图片
19世纪乒乓球的玩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十分微弱。体育赛事成了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而乒乓球是中国当时能拿得出手的主要体育项目。这项占地不大、器材简单的运动,在中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1952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乒乓球比赛。赛后国家乒乓球队19名运动员开始集中训练,这是中国公认的第一个乒乓队。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乒乓球部加入了国际乒联,后改称为中国乒乓球协会。
1956年4月,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这次比赛,这是日中两国民间体育交流的开端,也是中国乒乓球队首次走上国际舞台。当时在国际乒坛处于领先位置的日本选手,感受到了中国选手强劲的实力和良好的风度。
图片
1966年8月24日,日本乒乓球协会代理会长后藤钾二率领日本男女乒乓球代表队抵达北京,参加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
第23届世乒赛结束后,中日民间交往逐渐增多,日本运动员时常被邀请到中国进行比赛交流。高桥浩、木村兴治、松崎君代、关正子等日本乒坛名将当时在中国的名气甚至比在日本还大。
中国官方敏锐地抓住了由乒乓球启动的外交机遇。每次日本乒乓球队在中国参加比赛或访问时,周总理都要接见他们。
与日本“乒乓外交”成为铺垫
1961年4月,中国乒乓球协会在北京承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锦标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拨出专款兴建了北京工人体育馆。
4月4日下午,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隆重开幕,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出席规模盛大的开幕式并接见参赛国朋友。4月20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出席中国乒协主席陈先为欢送日本乒乓球代表团举行的盛大宴会。“晚上好!”周恩来用青年时代东渡日本求学时学习的日语大声向日本运动员致意,日本运动员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周恩来又用中文问道:“我的发音还可以吗?”
日本运动员、记者用刚学的汉语回答:“真棒!”
周恩来在宴会上讲话时说,乒乓球比赛不仅是为夺取锦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寻求和平、寻求友谊、寻求知识,而首先要寻求和平。希望中日两国人民和运动员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而努力。
图片
1971年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队的照片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出师日本参加第31届世乒赛,才引出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故事。
美国运动员上错班车,促成访华
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中,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中国代表队的班车,而中国队也友好地将他送到了赛场,还向他赠送礼物。两国运动员友好的画面被媒体捕捉后,迅速登上报纸头条,也被外界解读为中美关系回暖的迹象。
图片
1971年4月5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左)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互赠礼物。
在世乒赛上,美国乒乓球代表队曾向中国代表队提出希望访华的要求,原本也没抱希望,因为两国已经22年没有往来。但当时的中国正承受着来自北方巨大的压力,而美国也有意改善对华关系,于是毛主席顺势改变原意,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图片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友谊比赛间隙,两国运动员互相赠送礼品。
在北京,美国代表团受到了欢迎,在进行了友谊赛后来到上海继续比赛访问。在赛前按照惯例本该双方交换队旗,而美方因为来得仓促没有准备,回赠了上海乒乓球队队长吴新民一支当时在中国还非常罕见的自动铅笔,这支铅笔吴新民保存至今。
图片
吴新民和霍华德握手言欢的老照片(上),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回赠吴新民的自动铅笔(下)
一场必须输掉的比赛
当时中国的乒乓球水平已经非常强大,而以业余选手组成的美国队,球技是无法与中国选手相抗衡的。但因为这是一场友谊赛,周总理指示要有输有赢,体现友谊第一。
于是,在北京的友谊赛中多位美国队员赢下比赛,能赢强大的中国队,即便明知是“放水”,美国队员还是十分高兴,除了一位名叫雷赛克的队员,他没有赢过一局。来到上海后,随行的雷赛克夫人对中方直言不讳:“我知道中国队如果想赢,我们一局都赢不了,但许多美国队员还是赢球了,我老公一直输很没面子,希望能赢一局。”
当时对阵雷赛克的正是吴新民,领导在赛前特地关照他,这场比赛必须输。吴新民当时吃了一惊,输球并不难,但问题是还要求他要“输得漂亮”,不能让得太明显。于是在场上,吴新民用尽了全力,尽量把球“喂”给雷赛克,让他打得顺手,有来有回之后再想办法让球。
最后,吴新民好不容易把比赛输了,雷赛克也非常高兴,他的夫人还专门跑来表示感谢。吴新民说,这是他打过“难度最高”的比赛之一,也是唯一一场必须输掉的比赛。
图片
“乒乓外交”50周年之际,亲历者吴新民讲述背后故事
临别前,美国队员再三感谢送行的吴新民一行,并拿出一幅绣有毛主席像的织锦和中方合影,这一突然的举动让吴新民等人非常感动。“这次交往给我们双方最大的感受,就是两国老百姓都是差不多的,热情友好善良,一旦开始交往,许多误会就自然消除了。”
50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美国人民要与中国人民友好,中国人民同样要与美国人民友好的“乒乓外交精神”。这是“乒乓外交”的真谛,揭示了一个真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可促国之信。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之间的友好。人民的愿望和期盼是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资料来源:综合新民晚报、人民网主办周恩来纪念网、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