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圈”是个什么圈——13岁女孩花70万“网络约画”

“设圈”,是和朋友圈一样的圈?还是设计师圈?
没错,很多人很难在第一时间理解何为“设圈”。但随着一则“13岁女孩花费70万网络约画”的新闻冲上热搜,这个原本只为小众人群熟知的“设圈”,正以极大的冲击力撩拨着大众的神经。
未成年孩子前后总共花了70万元约画;母亲扬言不退费就花700万元毁圈——这组人物身份鲜明、冲突明显的描述,揭开的是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圈”?
设圈,不是朋友圈,也不是设计圈,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设——即人物设定圈。当“90后”、“00后”经过漫长的二次元文化的熏陶,他们心目中逐渐浮现出了一个完美的角色形象,通过向画师约画这种形式将这个角色绘制出来,并通过圈内玩家不断完善设定的一种玩法。
“设圈”是谁在制定玩法?
“妈咪,自带价,5W,约定制设加急,不够再加。”
“妈咪!!!!!!7W自带价定制人设。”
“我成年了,这个设,7W,白琴定制!”
这些带着非常急迫口吻的聊天记录,正是画师白琴在微博上晒出其与玩家芙芙之间的对话。芙芙口中的“妈咪”就是对设圈定流画师的昵称,他们拥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做“太太”,而像芙芙这样出手大方的金主也有一个俗称叫做“钞能力”。
面对芙芙急切又高昂的约稿出价,白琴在聊天中再确认其是否成年后,接下来这个约稿,他们聊天截图显示其都是在微博、QQ软件上进行沟通。因为在设圈中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口头约稿,直接转账”。
在这个极其小众的圈子里,究竟谁掌握着定价的话语权?
记者发现,在芙芙最初向白琴约稿的“米画师”平台上,用户可以填写预算稿酬按照质量、精度等要求从50-3000元一张不等。白琴在“米画师” 平台上评分达到五星满分,并显示档期已满,但按照平台设定的稿酬,堪称7万的约画价格是无法实现的。
在设圈中看似是乙方的画师是如何逐步掌握主动权,并制定相应规则,从而实现天价约稿的呢?俗话说,“太太”们的身价不是一天炼成的,“钞能力” 的玩家也不是傻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画师在阶进“太太”的过程中,通过“巨人车”来炒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进一步获得“钞能力”的吸引力,在约稿价格设定中从“乙方”变成了“甲方”。
那么什么是“巨人车”呢?
“90后”的小梦也是设圈的玩家,因为零花钱有限,所以参与过几次“巨人车”。“有些画师在设圈中小有名气后,就表明‘价格低了不接’、‘私人竞拍’等等要求。”小梦解释说,“巨人车”是指几十人分摊稿费共同购买画手作品,一起养同一个人设的情况,其组织者被称为“车头”。“太太”级的画师被吹捧后,导致其一画难求、或者价格太高,大家就想着多人拼单,共享一幅画。有网友爆料,那张芙芙花7万约稿后被退款的画,又被画师用“巨人车”的方式再次出售,参与的人大概50人,对画师来说也没多亏。
小梦说,在设圈中,一旦画师阶进到“太太”级别,那基本就是由画师来制定游戏规则,有些画手要求“巨人车”用双倍价格“买断”,且所画人设不可二次转卖,有些画手要求玩家们各自出价,由画手选择接哪个人的单子,这种行为被称为“选妃”。
按照设圈的游戏规则,虽然说芙芙是玩家,但作为“太太”级的白琴才是真正价格和规则的制定者。有些画师利用玩家“求而不得”的心态,不断提高约画价格,这些在不少圈外人士看来,就是利用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盲目狂热追求的心态,才让设圈的价格变得越来越离谱。
尤其是在市场虚高、缺乏理性的玩家追捧下,所谓画作本身的水平高低反而并不重要,所以才会有此次7万约画被曝光后,一大批看热闹的人在下面疯狂跟帖留言说:“这样的画,给我70元能送上一沓不重样的。”
玩家高价约稿究竟为啥?
动辄花几百、甚至几万元的价格约稿,养“人设”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在普通人眼里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在动画、漫画、游戏熏陶下长大的“00后”眼里,接受一个虚拟人物并为之疯狂并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
记者调查发现,“00后” 普遍对小众“圈”文化颇感兴趣,玩家阿布认为,“其实‘设圈’跟玩奇迹暖暖、玩芭比娃娃、饭圈女孩为爱豆打call等等都是一个性质,那就都是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付出金钱和精力,只不过设圈更私人化、更高阶一点,因为我们是在创设一个全新的人物,让幻想中的人物通过共同设圈的方式‘共养’,一起看着这个人物成长。这种限定感与独一无二性,更令人着迷!”
“我真的太激动了!拿到画稿,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阿布曾花500元在平台上向初级画师约稿,“我真的见到了我想象中的完美人设,他既高冷又有温柔的眼神,穿着校服的样子真的帅爆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高中生!”阿布日常零花钱有限,她说等日后经济独立了再去养“小孩”。
其实,养“孩子”的过程,就是13岁芙芙花70万不断约稿的过程。设圈玩家会构想出一个独一无二人设,比如人物的性别、外貌、身份、背景故事,还会赋予其性格、取向等各种元素。为了让这个虚拟人物更加立体,并让其“长大”,玩家们就要不断约画,他们喜欢称自己的角色为“女儿”、“儿子” 或者“老婆”,自己则是“家长”。
其实,设圈玩家也清楚地明白,最好的“养孩子”方式就是自己本身会画画,那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只能靠找画师约稿来实现,“于是就有人因此而疯狂花钱。”阿布说。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设圈”,年轻人热衷的还有ID圈、调色圈、BJD娃圈、谷圈、兽圈……在圈子里,有钱的有高阶玩法,没钱有低阶玩法,但大家的出发点都一致,那都是为“爱”花钱没什么不可以。
比如“ID圈”,就是利用百度贴吧、微博、王者荣耀等软件不允许ID重复的规则进行买卖,ID还分为高贵、超长、常见单字等等,价格从几百块钱到四五万不等;“调色圈”就是用QQ微博游戏圈的原画图进行调色,一个头像调色可以买到两千元;“BJD娃圈”指的是“球型关节人偶”,泛指各种拥有球型关节的精致可动人形(人偶),起源于欧洲,曾风靡于俄罗斯,后传入日本、韩国及中国,这些人偶的衣服不仅比人的衣服贵,甚至还有V IP高级定制,五位数起步;“兽圈”就是兽迷们可以自行设定“打造”一个虚拟的动物角色,通过创作画作、短视频动画,乃至穿上属于自己的兽装,这些定制兽装价格同样也高达五位数……
圈外人普遍认为这是利用年轻人不成熟的心智,但圈内人普遍认为这是正常的买卖关系,在小众领域,不能用一般的定价去理解。
未成年人“圈”消费谁管?
在70万“约稿”买画事件中,真正撩拨到公众神经的无外乎两点:13岁未成年人前后花70万元且最贵的一幅画付掉7万元;当事人母亲事发后明确拒绝了交易,画师白琴也选择了退款。
此次事件中,13岁芙芙最初的约稿平台为“米画师”APP。记者发现,该平台要求注册用户年满18岁、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定民事行为人应经过监护人同意。但在整个注册过程中,平台没有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明,只需要同意协议,通过手机注册即可完成。
记者发现,该平台上用户可以发布一个“企划”,这个“企划”可以用于Q版角色形象、封面、头像、壁纸、Live2d(个人用虚拟形象设计)、自设(自己的二次元形象或原创角色),然后填写预算稿酬按照质量、精度等要求从50-3000元一张不等。正式发布以后,用户可以邀请该平台上心仪的画室,然后等待画师回应。其实,整个过程就是画师根据买家提出的设定,按要求画人物图像。但在设圈文化中,大多已经脱离平台,玩家和画师们大多通过私下的聊天软件进行交易,像这样的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仍然处在灰色地带。
事实上,现在很多家庭的生活优渥,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手中闲钱不少。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对孩子热衷的各种“圈”普遍缺乏了解,张女士表示,“如果孩子花高昂的钱去买一个实体的东西回来,我或许还可以理解,对于他们花钱去造一个虚拟的人物,真的是有点无法理解。”不过,张女士的孩子因为爱好画画,曾经在网络平台上做过画手、也买过画,“但都是几十元的小儿科,我也就不去干预她。”
如今,面对网络花花世界,除了“设圈”,还有网络直播打赏等等,究竟谁来监管未成年人的“网络花钱”呢?如果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画师的损失又由谁来弥补呢?上海鼎力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山表示,根据《民法典》,如果年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其消费水平一直处于高消费状态,包括他用7万元约画也被视为合理。”赵山解释,“但是,未成年人是使用家长的银行账户进行消费,尤其是那些家庭收入并不丰厚的家庭,那么家长需要承担保管不严、监管不当的失职。对平台而言,也需要留意监管不当的情况。”
赵山认为,13岁未成年人前后花70万约画事件中,家长、平台、画师都存在一定的监管失职。因此,建议更多家长应该更加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孩子的日常消费有所了解,从而把孩子的非理性消费扼杀在萌芽里。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