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1万买果树一年赚16万 这种虚拟果树真的是“摇钱树”吗?

“购买100棵普通果树花费9900元,每棵果树每日产生至少4.5元收入,一年的使用期内,100棵果树可产生至少16万元收入”……在年化收益超1600%的诱惑之下,一款名为“阳光果园”的手机应用以“认购果树得收益”的方式受到部分用户青睐。
但实际上,该应用只不过是“碰瓷”各大植树类软件,通过传销、庞氏骗局等手段结合互联网噱头的“资金盘”。投资者投入资金后,不产生任何价值,收益来自后期进入游戏的玩家。这类软件都有哪些特点?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辨别、防范?
把果实包装成可交易的虚拟货币
拉人头诱导用户入局
“阳光果园”的规则很简单,用户下载App后即可购买果树。果树的使用期限为一年,一颗普通果树的售价为100元,每天可收取3公斤果实,每公斤果实可卖出1.5元。不同果树的产量也有所不同,投资越高产量越大。300元一棵的金果树日产量为10公斤,388元一棵的钻果树日产量为15公斤。
图片
有人专门对此进行推广,将玩法录制后发布在网上。
“下载App后需要实名认证,之后系统会赠送用户一棵期限为7天的果树。”据发布者介绍,“这棵果树每天可产3公斤果子,果子可以拿去卖。感觉挺好玩的,大家可以去摸索一下,非常简单。”
投资用户可以在收获果实后即刻售出,但是账户金额积累至100元后方能提现。由此计算,一棵普通果树的年化收益率超过1600%,而一颗388元的钻果树年化收益率竟超过2100%。
图片
此外,发展下线“拉人头”,也能层层收取“人头费”。
除了前述复杂的玩法外,另一名阳光果园投资人王岩(化名)进一步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其于3月中旬接触到阳光果园App,其累计充值已近10000元。平台注册最初会送一棵普通果树的7天使用权,连续完成7天签到后可获得一棵树苗。“金果树和钻果树都是后来推出的,钻果树还显示是限时活动,一人只能认购一棵。”
碰瓷水果品牌 收割用户后携款跑路
用户:知道是骗局 只是心存侥幸
这种虚拟果树真的是“摇钱树”吗?
实际上,“阳光果园”的设计者,是不会让参与者拿到“年化”的。本月初,“阳光果园”关掉App,卷钱跑路了。
经查询,“阳光果园”的运营者——广州市百果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无法联系。该公司又与知名水果品牌“百果园”撞名,而百果园集团声明,自己与广州百果园无任何关联。
图片
参加过此类游戏的李先生称,知道会跑路,只是没想到跑得这么快。虽然不甘心,但他承认看到这么高的利益时,心里嘀咕过,甚至意识到可能是骗局,但心存侥幸。
李先生:其实知道这个随时会崩盘,只是没有想到自己成了最后一波“韭菜”,怪自己贪心。最气愤的是平台的操盘人,明知道这回要崩,还让我们继续预约购买,让我们上当受骗。
另一名“米奇乐园”的用户也表示,以为自己能从资金盘里“分一杯羹”,没想到跑路的速度这么快,“从开始到崩盘还不到3个月。我朋友说有内部消息,让我放心玩,跟‘捡钱’一样。他让我再拉点人进来,因为玩的人越多,平台就越不会崩盘。”
专家:属于典型庞氏骗局
受害者可提起民事诉讼
江苏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经侦大队侦查员叶汉祥曾破获此类案件,他表示,类似的虚拟币、虚拟产品传销,其特征基本一致:用后入局者的钱补前入局者的收益。为了加快“返本”速度,用户不得不“拉下线”。而所谓的币值、收购价格,都是由操盘者随意控制的。
图片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告诉记者,正规的涉及资金类的软件监管非常严格,一般都是持牌经营,而这类问题软件一般没有任何资金监管,“为了逃避监管,他们一般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较隐蔽的方式转账。”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指出,“阳光果园”通过建立虚拟的挖矿模式平台,吸引公众投资,并推动投资者拉动新的投资者进入平台。从其没有实际经营产品、组织层级分明、需要发展下线的基本运营模式来看,属于典型的“庞氏骗局”型金融陷阱。
韩骁:非法集资行为一旦触犯刑法,构成非法集资类犯罪,也应承担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责任。在刑事程序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行为人有主动退赃、退赔的部分,投资者可以由此弥补部分损失。涉及民事责任的部分,在刑事程序结束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损失,提起民事诉讼。
有些理财骗局明明很低级,
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为什么还常有人中招?
类似“种果树”的骗局还有很多变种,如网上的“养猫卖钱”“养猪赚钱”等,都是空对空的“资金盘”。投资者投入资金后,不产生任何价值,收益来自后期进入游戏的玩家,相当于是“互联网+庞氏骗局”的新形态。
还有养一只鸟,3天的收益率就能达到9%,养一头龙,15天的收益率高达30%,按照这个收益率算下来,投1万一年最多能变成72万,年化收益率高达7200%。
当然,想要赚钱,就先得花钱买APP上的动物,而且这些所谓的动物可不便宜,价格最高的一只高达2万多。难道这么高的收益率居然也有人信?没错,不仅有人信,而且信的人还很多,全国各地都有。可就在这些人把大笔钱投入后,就发现APP突然打不开了,最后的结果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了。
做投资理财,除了要学会怎么赚钱之外,还有一项技能必不可少,那就是怎么防骗。因为现在打着投资理财旗号行骗的实在是太多了,可能稍微放松提防就可能中招。
图片
这种理财骗局可以说是比较低级的骗局了,只要稍微一想就会觉得有问题。1年翻几十倍,如果有这样的赚钱速度,用不了几年,钱都可以在地球上铺好几层了,还用得着我们普罗大众去投钱?可为什么就是这么低级的理财骗局,仍然还是有很多人信呢?
图片
哪些人容易中招低级理财骗局?
首先,一种可能就是对投资收益率完全没什么概念的,属于那种比小白还小白的。在这些人看来,投一万一年赚几十万本就很正常的,如果不这样,那还叫什么投资理财?做投资理财不就是应该让钱能够快速增值,然后一夜暴富么?当然,有这样观念的,最后都免不了成为别人的韭菜。
其次,就是被高收益冲昏了头。一般的投资理财骗局,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诺让人难以抗拒的高收益。不是每个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能保持清醒,因为人本就是情感动物,高收益的巨大诱惑,会让人很多人失去思考能力。就算一开始有所怀疑,可到最后就会觉得这样的收益就是理所应当,这个钱就该让我赚。
图片
最后,就是存有侥幸心理的人。一般来说,任何理财骗局,都不会在投资者刚把钱投进去就卷钱跑路,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投资者还不多,有的可能还只是试探性地投一点,这时后卷钱跑路也没多少钱。所以骗子此时都会采用钓鱼的手段,让投资者先尝一点甜头,好让投资者继续投钱以及吸引更多的韭菜进来。
而有些人虽然很清楚这种投资理财有问题,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在骗子卷钱跑路之前及时退出。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数存在侥幸心理以及自作聪明的人,最终都沦为了他人的韭菜。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人在,所以骗子们才能屡屡得手,实在是让人心痛。
信息来源:央视、中华网财经、希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