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条主线”,陆克文自传《不畏》中文版面世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张银铃
“中国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条主线”。中国人的老朋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书写的传记《不畏》中文版近日面世,他在书中这样说道。在《不畏》中,他记述了自己从农民之子到国家总理的历程,也回顾了自己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图片
《不畏:陆克文自传》立体封
农民之子经由“波西米亚人”成为国家总理
陆克文的中文名字是上大学时老师为他取的,寓义为“经典的征服者”。回顾奋斗史,陆克文攻克了中文,击败了澳大利亚保守派,而最先征服的是在和政治完全绝缘的家庭中长大的自己。
陆克文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天主教家庭,在劳工家庭中长大的父母依传统将他送到修道院学校。他从3岁起就与医院频繁打交道,矫正罗圈腿手术、心脏瓣膜转换手术……这让他能偶尔抽离出学校和农场的环境。在那种严酷的文化里,妇女是附属品,暴力是常态。加之11岁时父亲因酒驾车祸去世,面对充满竞争的农场生活,陆克文强烈地意识到,务实的解决方案比无休止的理论审议更重要。
图片
3岁的陆克文站在家里的汽车旁
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父辈一代都渴望安全感,建议陆克文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最理想的就是做一辈子政府的差事,而他却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度过“间隔年”再上大学,以弄明白自己真正的信仰。这种做法现在被广为接受,被称为“间隔年”,但在当时,这是非常疯狂的做法。这一年,他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bohemian,放荡不羁的文化人),先后做过音乐用品店的销售助理、布里斯班图书馆的书架整理员、酒店酒保、购物中心促销助理,以及坎特伯雷医院护理员,等等,一边寻找信念,一边为大学攒学费。
这段非常宝贵的经历最终以阅读到《毛主席语录》开蒙了思想,陆克文开始探索政治,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如后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一样呈指数级增长,以至于“当我决定未来要学习的课程时,我选择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因为我相信这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可以把我培养成汉学家的地方。”
图片
1997年陆克文在北京颐和园,他当时是毕马威的中国问题高级顾问
中国是人生主线,“中国通”也常有“尴尬”时刻
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语录》引发了陆克文对政治的初次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陆克文走向政坛,并作为一位年轻的大使馆官员来到中国,参加了一些中国最高层领导出席的会议。
结束外派中国的任务后,陆克文也从未“取消关注”中国,先后带着州政府官员、商人、议会议员、澳大利亚外交大臣以及总理等不同身份不断地重新回到中国,穿行于政治、政策和商业的迷宫之中。1996年,他在中国成立澳大利亚中国顾问公司,为1998年的工党预选积累了财富;见证中国梦实现的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数学原理”——“中国各省、市中,与北京的距离越远,每餐饭的酒精消耗量越大,每杯酒的酒精含量也越高。”
书中也毫不回避地写出了自己作为“中国通”遇到的“尴尬”——临时被大使馆安排做口译,和当时的中国农业部部长何康会晤时,他将加诺特大使所说的“中国和澳大利亚目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描述为“中澳关系正在经历着一个梦幻般的高潮。”他本以为自己的润色提升了语言等级,却见“高层领导不动声色,但可以看到他的脸上掠过一抹红色,其他人则不加掩饰地笑出声来。加诺特大使颇为困惑。”
书中所述的大量中国生活、工作细节平实中见趣味,不仅是个人回忆,也记录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环境变迁。
(图片及图书资料由出版社提供授权发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