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英山:皋陶古地 毕昇故里 巍巍大别山的文化传奇

CCTV-10
2021. 4.18 23:16
《中国影像方志》湖北卷 英山篇
英山篇 预告片
名贤祖地 揭开千年未解之谜
史料记载,尧舜时期的名贤、上古司法管理的开创者——皋陶曾居于此。
图片
图片
皋陶的后裔英布战死后葬于英山尖,英山也因此得名。
图片
图片
1990年夏季的一天,一块石碑的发现使英山成为考古界注目的焦点。碑刻上,毕昇神主和夫人李氏妙音以及四子三孙的名字都可辨认。这会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昇之墓吗?英山县为此成立调查组,在邀请省市多位专家考察后,破解了缺字的立碑时间,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与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完全吻合。
图片
1995年,以文物鉴定权威史树青先生为首的专家团,一致认可毕昇墓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将毕昇墓碑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图片
2019年,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英山毕昇墓赫然在列。当代英山的巧匠们潜心学习钻研,十多年反复实践,复原了失传的胶泥活字印刷技术,用事实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图片
图片
百年丹心 热血忠魂
一只手工拙朴的木雕麻雀,陈世国一家珍藏了三代,这是1934年牛背脊骨山战斗后,被她祖父救治的红军伤员留下的。这一场战役后,红二十五军跳出包围圈,踏上战略转移之路,并最先到达陕北,为中央红军会师陕北做了至关重要的接应。
图片
图片
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八支红军部队转战英山,数次攻取县城,多次建立红色政权,浴血奋战,星火燎原,成为支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图片
图片
1949年之前,英山人口不足18万规模,而参军人数却高达10万以上,超过2万名英山儿女英勇捐躯。
图片
这座段氏老宅,青砖黛瓦,已历百年,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曾在这里成立,也曾是抗日游击队的休整地、刘邓大军的后勤驻所。可以说为各个时期的红色斗争都提供了支持,成为历史的全景式见证。
图片
图片
地质奇观 大自然的杰作
山为根,水为魂,行走英山,深潭飞瀑、涌泉清溪随处可入眼帘。 这条河谷被誉为“华中第一谷”,镌刻着亿万年来地质的印迹。2019年5月11日,英山县大别山主峰风景区迎来了重要的时刻,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
图片
图片
英山还有一种独特的水资源,《英山县志》记载,“温泉春景”是英山八景之首。1984年,英山温泉跳水游泳馆建成,伏明霞、肖海亮等一批批优秀选手,都曾在这里刻苦训练,一次次冲击为国争光的领奖台。
图片
如今,当年的专业训练基地已成为全民健身场所。奥运冠军再次回来,感慨万千。
图片
图片
修水利 建茶园 康养英山
英山水资源丰富,但山区夏季多雨,加之河道曲折、难以疏浚,自古山洪和旱灾频发。那是20世纪70年代,英山人民决心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那段愚公移山般的历程。
图片
水电站设计员彭湃保留的一张张泛黄图纸,也是那个岁月的珍贵见证。
图片
图片
筚路蓝缕,坚定不移,在坚固的花岗岩山区,英山修起八十多座水库,整修上百千米河道。
图片
如今英山飞流叠瀑、百里茶香、养蚕种药,造就了康养之境。
图片
图片
物华地灵 文韵绵长
地处吴楚文化交汇地的英山孕育出勤恳而开放的人文脉络。巧手轻捻间,飞丝叠锦绣,被称为“立体刺绣”的缠花,是英山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用当地盛产的蚕丝,以精巧手法缠制出丰富造型,花鸟鱼虫,祈愿吉祥,婚寿年节,尽添喜庆。
图片
原本在上海外企工作的陈广英,春节探亲时,一下子被精美别致的缠花所吸引,于是向老艺人张仕贞拜师学艺,每日往返山路20千米,坚持不懈,终有所成。陈广英通过展会、网络做推介,两次把英山缠花带到国外艺术节。
图片
这里的原创黄梅戏曾数次进京演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剧目——《铁面金光悌•审和珅》,是以英山籍历史名人金光悌为原型,结合廉政教育主题而创作的,发人深思。
图片
《有一个梦想叫英山》,这首诗歌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为家乡所作。他曾就读的母校里,孩子们还在吟诵着。
图片
从脚下乡土到历史纵深,笔耕不辍。以熊召政、刘醒龙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为英山文化再写下饱满一页。
图片
山清水澈,物华人聚,如今的英山再显英姿。
图片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英山篇》
播出时间:4月18日 23:16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石岩 郭治权(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