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筑迹·百年变迁|80年代的贵阳

图片
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值此重大历史节点,贵阳广播电视台携手贵阳市住建局、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推出贵阳城建历史影像回顾,为您呈现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追寻《筑城·筑迹》,牢记初心使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两个一百年建设再添华章!今天为您推出第五集《80年代的贵阳》。
图片
1978年党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经济得到迅速复苏,但由于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贵阳市委、市政府通过扩建水厂,增加供水量;新修和拓宽城市道路,方便出行;开辟住宅新区,缓解住房紧张局面;新增公交车辆,解决乘车问题等举措,大力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乘车难等民生问题。
图片
▲百货大楼
图片
▲80年代初贵阳市景
贵阳市在城区内新建和改造了延安东路、瑞金北路、青云路、黄金路、环城东路、解放路等42条主次道路。
图片
▲富水南路
1985年的贵阳都司路。早在700多年前,这里就是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元明两朝的“省级官署”就设在这里。
图片
图片
▲都司路
1985年的贵阳文昌路,远处就是文昌阁。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
图片
▲文昌路
1978年动工新建的延安东路全长700米,宽40米,于1982年竣工。建成后的延安东路连接外环东路、中华路、喷水池与延安路,成为城中心区东西向重要主干道之一。
图片
图片
▲延安东路
瑞金北路由紫林庵接北京路,全长1020米,宽40米。1987年动工,当年竣工通车。瑞金北路与瑞金中路、瑞金南路连接,形成城中心区南、北向重要主干道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瑞金北路
80年代,贵阳还对城区的400余条小街小巷进行翻修,全部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图片
▲1985年的贵阳三民东路的菜市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翻修后的小街巷
1985年的喷水池,是贵阳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原名“铜像台”,解放后铜像拆除,修建喷水池。
图片
▲喷水池
1985年的贵阳紫林庵信息大楼。清朝时,紫林庵是湖南会馆的别墅,供奉有观音菩萨塑像,庵内有屈公祠,祭祀屈原,其后有花神祠,其旁有法云寺。
图片
▲80年代紫林庵
1985贵阳大西门金锁桥旁的三元宫。三元宫是旧时贵阳道教三大教观之一。
图片
▲三元宫
1985年的贵阳河滨剧院,位于中华中路西侧,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地段。
图片
▲河滨剧场
除此之外,贵阳还拓宽改造了花果园、客车站、油榨街、北京路、三桥5处平交路口。
图片
图片
▲花果园平交路口
1989年,花溪大道全面改建,改为双向六车道。
图片
图片
▲花溪大道
1986年新建的大西门人行天桥是贵阳第一座人行天桥。该桥最长跨度为71米,最小跨度为64米,净空高度6.4米,桥面宽5米。
图片
图片
▲大西门人行天桥
1988年建成的大十字钢结构简易人行天桥,为首次以出让天桥广告权形式筹资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
图片
图片
▲大十字人行天桥
1988年修建艺校立交桥,1990年建成通车,是贵黄公路的起点,同时也是连接贵黄公路与市区的重要节点。
图片
▲艺校立交桥
由于历史、经济、城市发展等原因,贵阳市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晚,治理力度薄弱。
1985年为治理南明河污染问题,“贵阳市南明河义务清河指挥部”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清河义务劳动。当年12月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出席了南明河清淤动员大会,并带头参加了清淤义务劳动。
图片
图片
▲胡锦涛同志参加南明河清淤义务劳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80年代南明河清淤
80年代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供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和延伸,1985年,铺设管网长度达352千米。城区居民家庭开始用上自来水,城区供水普及率达90%。白云、乌当、花溪基本解决了自来水供应问题。
图片
▲南郊水厂
图片
▲东郊水厂
对原水厂进行扩容:1983年对中曹水厂进行扩建,使其规模为10万吨/日;1984年新建了供水量10万吨/日的南郊水厂;1988年又开始筹建10万吨/日的东郊水厂;80年代末,贵阳日供水量已达28万吨。
图片
▲延安水厂
图片
▲河滨水厂全景
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全市通过山地、街道、河岸、庭院郊区的绿化建设和公园、小游园以及开辟新景等方式建设,使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13平方米。
1986年,贵阳市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图片
▲遵义路绿化维护
图片
▲紫林庵环岛绿化
图片
▲南明河沿岸绿化
经过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贵阳城市建设有了新的面貌。
图片
▲1989年贵阳市城区图
中心城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1978年成立的贵阳市房屋建设指挥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兴建贵阳市第一个住宅小区——解五小区,共建住宅37栋,6万余平方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五小区
随后,金顶山小区等也陆续建成。1985年,全市城镇有各类房屋227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9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解放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6.3平方米。这时国营房开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它经济成份已开始触及房地产开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顶山小区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始复苏,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贵阳城区新建了贵州饭店、金筑酒店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商业大楼。
图片
▲金筑酒店
贵州饭店为中外合资经营的4星级宾馆,坐落于北京路,1987年始建,1989年竣工开业,是80年代贵州最高、层数最多的大型现代化建筑物。
图片
▲贵州饭店
80年代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投入逐步加大。
1988年在遵义路建成贵州省体育场、体育馆及配套设施建筑,形成省内最大的体育活动中心。其中,体育馆面积2万平方米,内设座位5884个。
图片
▲贵州体育馆
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座位达2万个。这些场馆建设都达到了国内同时期的体育设施的先进水平,从此这里被称为“新体育场”。体育馆于1985年12月动工,1988年7月竣工。
图片
▲新体育场
80年代,中华路、延安路、中山路加上后来修建的瑞金路,撑起了贵阳市主城区通向东西南北的主要路网结构。80年代中后期,贵阳市建起了第一座人行天桥——大西门人行天桥,还有随后也是相当有名的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它们不断随着周边市容市貌的变化而变化,直到完全退出历史舞台。1989年开业的贵州饭店、后来的时代广场、凯宾斯基酒店和花果园D区的双子塔,再到高401米的贵阳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商务区项目,城市的宽度和高度成倍增长。城市在发展,在前进,送走了一个个老地标,也将迎来一个个新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