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博鳌致辞:粤港澳大湾区不单是拼船出海还要乘风破浪

南都讯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拼船出海”?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中如何发挥地区联动?4月2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博鳌论坛粤港澳大湾区专场表示, 粤港澳城市群里每个城市都有其特点,这为大湾区“拼船出海”提供了可能。
南都记者在博鳌论坛现场观察到,这堪称是当天人气最高的一场分论坛,有记者早早提前半个多小时去会场外排队等待入场“占座”。此外,论坛的嘉宾规格也很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发表主旨讲话,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到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李若谷会长等众多大咖均出席。
图片
4月20日,围绕“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博鳌举行。
林郑月娥表示,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大湾区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香港研发能力强,但缺乏市场,人口只有700多万。另外香港没有制造能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北移到广东省。大湾区有很庞大的市场,还有很好的制造能力、生产能力。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允许一些同股不同权以及没有盈利但潜力不错的新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在一个这么近的地方,一个城市群能把所有有关科技创新产业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的。”林郑月娥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在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也不是航运,而是科技创新。
她认为,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有两个挑战,一是让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把人流、资金流、数据流等流通起来。二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单是‘拼船出海’,应该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她说。
图片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林郑月娥演讲实录:
要拼船出海是由于在城市群里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我们才能联手拼船出海,其实粤港澳大湾区相对于国内的区域经济,像京津冀,或者长三角,或者国外的湾区像纽约、东京湾区,它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就是一国两制,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群的发展有一个国家有两个制度,我们有三个示范区,香港、澳门、内地有三个货币,但是7200万的湾区人民又有相同的文化,而且人缘相亲,无论是跟珠海还是澳门,我们是好朋友、好邻居。
在拼船出海的过程,每个城市发挥自己最好的条件才能拼船出海。我以科技创新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怎么用好各自的优势拼船出海。在其他方面都可以用同一个概念。香港在科技创新的优势,我们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基础科研,我们有5个大学在世界100强内,而且也做了很多科研,我们在香港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不少,有几十位院士,证明我们有很好的研发能力。但是,我们缺乏什么?我们首先缺乏市场,我们只是一个700多万的人口,要把研发成果转化到市场,没有庞大的市场。另外一个,我们没有制造能力,从70年代开始,我们的制造业已经北移广东省,我们又没有制造能力,过去一段日子香港的研发能力基本留在大学写写文章、做做教授,没有把它很好的转化成为解决经济或者民生问题的手段,但是有了大湾区,大湾区有很庞大的市场,7200万人,等于一个英国,我们有很好的制造能力,不是一般的制造能力,而是能做原型的制造能力,一边做一边修改,又有大量的生产能力,这是我们能拼船出海的一个原因。
另外,每一个科研公司要做大做强要融资,他又回到香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两三年前我们改变了在香港上市的条例,允许一些新科技公司像同股不同权的小米、美团,没有盈利的、但是潜力很不错的科技公司就来香港上市,这两年在新科技的融资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在生物科技的上市是全世界第二了。去年香港虽然比较乱,你们不用担心,现在不乱了,但是我们在股票市场做得非常好,我们通过IPO资金全世界第二,今年会更好。另外,股票市场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成交也破了纪录。
所以,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在其他湾区都没有的,你在硅谷需要到纽约上市,我刚才说了,在一个这么近的地方,一个城市群能把所有有关科技创新产业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觉得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的发展会非常好,这也是两年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除了一些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也不是航运,是科技创新。所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按照习主席的要求是以创新推动发展,在希望发展的过程,也把我们体制创新辐射到内地其他经济区域里。
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有两个挑战,一个是怎么让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我刚才说了,我们是三个地方,三个区域、三个司法管理区,把人流、资金流、数据流,还有一些医药,因为生物科技需要医药、医疗仪器或者人体遗传资源,都需要流通起来,这两年已经做得不错,因为我们有中央领导小组,韩正副总理也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必须流通这些要素。第二个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深圳,港深两地联手做一个政策包,到海外吸引人才,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有些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人不太友善,现在我们的重点是把我国在海外发展的科研人才吸引回到香港,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单是拼船出海,应该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最近因为疫情影响,可能各位没有留意我们跟深圳的陆路口岸已经能够达到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因为去年8月份开了在东边的莲塘/香园围货运口岸,开了以后,我们把本来在中间的口岸走的货运泊到两边,西边来的走深圳湾口岸,我们也把这个口岸变成24小时的口岸,东边来的货运就走莲塘香园围口岸,这就说明我们做每件事都从加强港深合作来考虑的。
另外一个是科技创新,我们在深圳河两岸有一区两园的布局,港深的科技园,我们共同合作,吸引一些初创企业,先把它落户到福田区,等我们的落马洲建设好了也可以回到深圳地区发展。
目前,两个问题我们在先行先试,一个是税务,一个是法律,体制必须要创新,但是你要把香港、澳门、广东的体制改变了,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比如税务,经过我们的努力,财政部两年前同意了香港的人进入大湾区地区工作,每天来回香港深圳,同意从税务的角度,香港人没有在当天内地城市超过24小时的话就不限时一天,香港人不会受到183天的影响,要交内地比较高的税率。(注:香港居民在内地停留连续或累积计算不超过183天,境外雇主支付部分的薪金无需纳税)。
另外就是法律,我们在深圳前海也有一个先行先试,在深圳前海的港资企业可以选择用香港的法律、香港的仲裁。我们也争取不单在前海,应该在深圳和其他大湾区城市,不单是香港的企业,只要外资来到大湾区发展,由于香港的法律体系是比较成熟,可以让他有选择,我们会继续寻找先行先试的体制突破点。
南都记者 马嘉璐 李玲 发自博鳌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