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图书馆留下感人告别信的农民工,没有书读了

清明时分,鄂尔多斯依然没有多少春天的气息。干硬的玉米地没有半点水气,周边新栽的树苗不少已经枯死。
吴桂春在寒风中将玉米、树根挖出来,堆积在一起。等待回暖后,再在这片薄田上耕种。他的动作娴熟如一名老农,让人难以想象,他曾以嘉宾的身份,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评书论道。
去年写下那封“离别信”后,他意外获得了东莞的挽留,但他最终还是没留下来。
图片
吴桂春在鄂尔多斯清理玉米地。
去年12月,吴桂春从广东回到湖北老家,又辗转来到内蒙古找工作。元宵过后,他接受在鄂尔多斯开办涂漆作坊的远房亲戚邀请,来到当地的一个乡镇打工。
作坊周边荒凉、贫瘠,长满杂草与脆弱的树苗,远离市区,也远离了他最喜爱的书籍。
图片
2021年4月3日,清明假期第一天,吴桂春在鄂尔多斯搬运货品。
图片
吴桂春坐在简陋的宿舍里,翻阅起一本《说文解字》。
书是一位大学生送他的,她看过吴桂春的书单,猜测他会喜欢这本书。但她的善意,却给吴桂春带来了一些烦恼——由于印刷字体太小,55岁的吴桂春很难看清。
随着年龄增长,吴桂春的体力和视力,都在快速地下降中。他干脆放下书,和我们聊起了往事。
图片
吴桂春现在有独立房间,他认为这一点比在东莞务工好。
1966年,吴桂春出生在湖北应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对书籍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实际上在上半生,他都在疲于奔命,很难有静下来看书的时间。
吴桂春十四五岁就离开了校园,当了一名农民。接下来几年时间,他靠着一亩地和并不强壮的身体,通过艰苦的劳作,勉强维持生计。
图片
2021年4月3日,吴桂春远房亲戚在鄂尔多斯的涂漆作坊打工。
吴桂春也有过一段生活稳定的日子。
1990年,他进入了县里的物资部门,从事厨师的工作。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学会了一门手艺,有着相对不错的收入,完成了娶妻生子等系列人生大事。
图片
吴桂春在老家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1993年,吴桂春所在的县城物资部门被撤销,下岗后的他,开了一家饭店。但性格质朴的吴桂春,并没有做生意的天赋。经历了长时间入不敷出的煎熬后,饭店倒闭了。
图片
吴桂春在送货。
在老乡的介绍下,2003年,吴桂春前往东莞找工作,这是38岁的他,第一次出远门。
“都说东莞好找工作,但却没人要我”,招工人员告诉他,“你的年龄太大了,吃不了流水线的苦,我们只招20岁左右的年轻人”。
多次求职无果后,吴桂春在一家快餐店里,干起了厨师的老本行。这一行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2点,有时加班到凌晨”。
图片
2021年4月3日,吴桂春给涂漆桶加盖。
这份工作也只干了一年,随着快餐店关门,吴桂春又失业了。
“之后我就去做鞋的作坊打工”,吴桂春说,他不喜欢挪窝,在一家鞋厂工作了6年之久。靠着做鞋的收入,他养活了自己的家庭,并把孩子供到了研究生毕业——这是吴桂春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吴桂春所在鞋厂陷入困境,基本停摆。自觉人生“任务”已经完成的吴桂春,收拾好全部家当——旧手机、煤气炉,结清200元每月的租金,准备回老家。
回家前,他去了一趟东莞图书馆,退还用了近12年的图书卡,并留下了一封告别信——他没想到,这份信很快就传遍了网络。
图片
吴桂春坦言,年轻时的自己,并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一是日子太过忙碌,二是没有条件。在实现“全家吃饱”的目标之前,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它不能帮我赚更多的钱”。
爱上读书,是在吴桂春来到东莞之后。
“工友来自五湖四海,湖南、江西、四川、河南……哪怕在凌晨,谁心血来潮吼一嗓子,都能找到人出去夜宵、玩耍”,吴桂春回忆,赌博的风气,也在工友之间蔓延,“有人当天拿到工资,第二天就输个精光,只能靠大家接济过活”。
吴桂春不喜欢赌博,也舍不得把钱花到吃喝玩乐上,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他,感受到了更深的寂寞。
图片
在鄂尔多斯,借书后回厂房的路上,吴桂春看了一个半小时的书。
2004年,吴桂春偶然发现,工厂附近的路边摊有大堆书籍出售,这些书来自回收站,小贩按斤买回,再拆开售卖。
“一元就能买一本书,厚点的也不过两三元,这价钱对我们太友好了”,吴桂春选买了几本书。借助字典,他读完了《红楼梦》、《警世通言》……一本接一本的名著。
2008年,吴桂春床边的书籍已堆成了小山,工友提醒他,在图书馆里看书免费,还有空调,为什么非得买回来呢?吴桂春这才第一次知道了图书馆的存在。
吴桂春发现,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路边书摊,他从此爱上了图书馆,成了这里的常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工厂和图书馆之间。
图片
工作过后,吴桂春搭乘了一个小时公交来到图书馆,在旁人帮助下办理图书卡。
告别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
2020年6月24日下午1点左右,图书馆员工王艳君接待了一名特殊的读者,他来退还图书卡,却又紧紧握着卡片,迟迟不肯递出。
这名读者就是吴桂春,他这种依依不舍的神态,打动了王艳君,她邀请吴桂春在留言表写下自己的感言。
这条真挚朴素的留言,被图书馆工作人员拍下后,发到了部门微信群,之后很快传遍了网络。
图片
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
留言当天下午,东莞电视台找到了吴桂春,希望对他进行采访。次日,新华社公众号赞扬了吴桂春。
吴桂春没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走红”。他接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采访邀约,曹雪芹纪念馆的参观邀请,本已准备离开的东莞的他,也被当地安排了一份工作。
图片
留言公开后,大批东莞市民前往图书馆。吴桂春本人拍下这幕。
图片
但吴桂春在东莞的停留,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至于为何离开,他也不愿做太多解释。他回到了武汉,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期间某次打工,至今没拿到报酬。
元宵节前后,吴桂春的亲戚,邀请他到鄂尔多斯的涂漆厂工作。55岁的吴桂春乘了20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了这里。
他住在乡镇郊区,厂房位于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荒原上,除开厂房,矗立的只有输电塔和地下电缆的警示柱。平时极少有人来到这里,最近的公交站有两里地远,所有地图软件都无法导航进来,快递也无法直接送达。
自然,这里没有书店,甚至没有一本书。
图片
吴桂春回到厂房,没事做的时候在周边溜达。
“我来鄂尔多斯的时候,把书都留在湖北。这里没有门牌号,哪怕有人想给我寄书,也无法提供邮递地址”,在被媒体关注的日子里,吴桂春曾收到过平板电子书和购书卡等礼物,但吴桂春视力下降后,阅读电子书十分辛苦,购书卡自然也用不上。
4月3日,吴桂春在送货后,有大半天休息时间,他决定去一趟区里的图书馆。
他走上两里地,到了最近的公交车站,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抵达离他最近的东胜区图书馆。他很怀念在东莞的日子,“去图书馆只要十来分钟”。
当他准备阅读时,图书馆宣布中午闭馆了,工作人员请他前往隔壁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的书籍编排较为随意,在有限的时间内,吴桂春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离开图书馆时,吴桂春还是开通了读者证。“实在想看书时,就来一趟吧”。
图片
借书完毕的吴桂春,用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厂房,太阳也快下山了。
点击【423朗读接力】,预约直播
看董卿领衔多位朗读者,开启一场持续4小时23分钟的朗读盛宴
第3909
摄影&撰文丨黄宇飞 张孜蕙 剪辑丨段卉
编辑 | 夏天 匡匡 统筹 | 睿智 夏天
承制 | 像素笔记
出品 |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