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苹果产品未来形态的,很可能是它

图片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诞生。
图片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不可否认,「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 170 平方米,重达 30 吨。它用了 18000 个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每秒钟可进行 5000 次的运算。
▲ 图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而它的身躯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电子管本身的体积就不小。不仅耗电量高,还容易发热,无法长时间工作。
这是最新一代的 iMac,在 2021 年 4 月 21 日亮相。
图片
厚度仅有 11.5mm,重量不到 5kg。它使用了 M1 芯片,每秒可以完成 11 万亿次的运算。
图片
时隔 75 年,同样是「电脑」,形态的差距却天翻地覆。毋庸置疑,这是工业制造水平跃进的见证。不可忽视的,还有处理器飞速进化的功劳。
M1 如何重塑电脑形态
1971 年 11 月 15 日,Intel 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型处理器「4004」。虽然它运行速度仅有 108KHz,还比不上 25 年前的「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却远高于后者,集成了 2300 个晶体管,重量还不到 30 克。
图片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一天,被当作具有 IT 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载入了史册。此后的 PC,开始逐渐桌面化、小型化、移动化。
1998 年,第一代 iMac G3 横空出世。虽然它并非第一款「一体机」,但它却率先将 CRT 显示器、电脑主机、音响集成在一体的同时,又将体积控制在当时看来「娇小」的程度。
图片
▲ Jonathan Ive 的经典之作. 图片来自:cultofmac
而后的每一代 iMac,厚度、体积几乎都在不断减小,直到史上最轻薄的 iMac 登场。这离不开苹果设计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处理器的高度进化。
图片
在 4 月 21 日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约翰·特努斯在为新款 iMac 作开场白时介绍道:
依托于 SoC 架构,M1 让我们得以奋力推进 Mac 的发展,将过去远远抛在身后。今天我们兴奋不已来介绍一款,从头开始基于 M1 而全新打造的 Mac。
这便是 2021 款 iMac。
图片
苹果将这代 iMac 显著的变化,归功于 M1 芯片的到来:
每一代 iMac 的进步,旨在实现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让整个电脑臻于无形。此前几代的 iMac 之所以在外观上变化不大,是因为技术上还不成熟,让其实现突飞猛进。
直到现在,M1 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进一步接近上述愿景。
M1 是如何改变 iMac 形态的?苹果通过对比上一代 iMac 的内部构造,揭开了这一谜底。
从资料片中可以看到,上一代 iMac 的背壳里,藏有一块硕大的主板,和一套魁梧的散热系统。其共同的目标,是满足处理器的高功耗需求。
图片
而且,CPU、GPU 等各个部件,都零散的分布在系统各处,让主板难以瘦身。
图片
现在 M1 采用了 SoC 架构后,此前那些零散的部件都被整合进这一小巧的主板中,大大缩减了主板所占用的空间。
图片
同时,因为 M1 突破性的能效,此前那颗硕大的散热系统,被两枚轻巧的小风扇所取代,集成在了主板的两端,放置在屏幕下方的「下巴」里。
图片
所以,iMac 的背面不再需要用弧线,去包裹庞大的主板与散热系统。上述零部件的整合,让新款 iMac 的总体积,比上代减少了 50% 之多。
图片
这样紧凑的设计,让新款 iMac 仅有 11.5mm 厚,可以轻松地融入到更多不同的空间里。
如此看来,苹果将 iMac 的设计之变,归结为 M1 芯片的进步,是有理可寻的。高度集成的架构、高超的能效比,都让 M1 有了改变终端形态的能力。
图片
新 iMac 到来后,M1 芯片已经覆盖了 Mac 阵营的绝大部分。大概率是为了解决物料库存,M1 版的 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 都未在外观上有明显变化。
图片
不过从内部构造来看,新款 MacBook Air 和上代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取消了风扇设计后,在左上方腾出了一块不小的空间,为后续 MacBook Air 的变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图片
▲ 右为 M1 版 MacBook Air. 图片来自:ifixit
Mac mini 的拆解图也显示,用上了 M1 芯片的主板,尺寸几乎只有 iPhone 12 mini 的两倍大小,占用的空间比前代要小了不少。
图片
▲ 图片来自:egpu
如果苹果想消灭这些剩余空间,重新设计模具,那我们完全有可能看到一个比现有产品尺寸小 30%-40% 的新 Mac mini。
图片
未来 Mac 产品的形态会怎么变?方向其实很明确:越来越紧凑、轻薄,甚至臻于无形。
而新款的 iPad Pro,正是走在前列的「理想型产品」。
iPad Pro,离理想形态又进了一步
库克的碟中谍戏码,成了春季发布会的「名场面」。他化身飞檐走壁的特工,将 M1 芯片从 Mac 上偷过来,放进 iPad Pro 里。
图片
而这一动作,让新款 iPad Pro 的性能直接「原地起飞」,CPU 性能比起上一代 iPad Pro 飙升达 50%。
图片
在发布会展示的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运行 Affinity Designer app 时,使用各类矢量和光栅工具,还是使用 Sharp3D 渲染细节详尽的设计稿,或是在 LumaFusion 中为 4K 视频添加复杂特效,新款 iPad Pro 都能轻松应对。
图片
这些,靠的都是 M1 强劲的图形处理能力:8 核 GPU,让其图形处理性能提升约 40%。理论上,它可能比锁了一个 GPU 核心的低配版 iMac,表现会更好。
在 app 中,将复杂的 AR 模型投射到现实世界,或是以超高帧畅玩主机级热门游戏,甚至配合雷雳接口,连接外置显示器使用达芬奇 Resolve 进行调色剪辑...... 可以说新款 iPad Pro 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图片
更重要的是,M1 的能效比,让 iPad Pro 性能提升巨大的同时,保证了轻薄与续航兼顾的前提。
图片
将 iPad Pro 安置在妙控键盘上,其形态与 iMac 似乎有种奇妙的联系。在终端形态上,它可能比 Mac 系列更为超前,更接近苹果的理想型电脑。
图片
5G、激光雷达的加持,让 iPad Pro 的可玩性还有很多可供探索。宣传片中,利用 iPad Pro 一键从绿幕中抠出演员,预览合成效果;将建筑物的设计原型一键拖动到现实空间;随时随地掏出 iPad Pro 通话、工作,都代表着苹果希望用户去挖掘、利用 iPad Pro 的可能性。
图片
iPad Pro 既然在终端形态上,已经比现有的 Mac 更为先进,未来苹果是否会将两者合并呢?
约翰·特努斯日前对外媒 The independent 表示,目前没有计划合并 iPad 和 Mac 这两条产品线。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雷格·乔斯维克称,苹果只想在两个不同类别的产品中做到最好。
所以短期来看,苹果并不会将「电脑」的形态化繁为简,而是想全面开花。Mac 产品线依旧会经典化生存。
图片
电脑的下一个形态,是?
11 年前,《微电脑世界》报刊上,有一篇关于未来笔记本电脑发展前瞻的文章。文章的观点认为,「明天的笔记本电脑也许能卷起来、配备多块屏幕,或者可以像变形金刚那样造型百变」。
图片
这个憧憬,在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比如联想 ThinkPad X1 Fold 折叠屏电脑,再如华硕灵耀 X 双屏电脑。
图片
不过,当今天我们谈论「电脑」时,我们已不单单是在谈论台式机、笔记本亦或是平板电脑。PC 的概念早已从单纯的「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互相沟通、获取信息的广义终端设备和平台。
而这些终端设备与平台,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现状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与渴望。
图片
从工作到娱乐,从奢侈品变大众消费品,终端功能、形态的不断演变,无处不体现着创造者的智慧。
我们很难想到「计算」能与「通信」融合,直到方正在 S2000 笔记本电脑上放置了天线,加入了 SIM 卡槽。在 Palm 没落,人们认为 PAD 形态被大浪淘去时,iPad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认知。
而当人们开始怀疑「摩尔定律」、「贝尔定律」等定律时,M1 芯片的到来可谓是 IT 业界变革的曙光。
图片
在这一语境下,苹果那个「让电脑臻于无形」的至高愿景,未来会以什么形态呈现,没人能猜得到。可能是脑机接口,也可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技术。
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已经见识到新的计算平台和芯片,对终端形态的影响。电脑、手机、手表甚至耳机,均是如此。
同样的,未来 AR 眼镜、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形态是否会超出我们当前的认知范围?这个问题,就留给各位去畅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