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

时光撰稿人 | 拾愚
已阅读并不同意开启青少年模式
距离电影《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シン・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版:│▌》,以下简称《终》)日本上映,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难以想象,这部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引起无数人强烈共鸣的动画神作,终于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毕业典礼。
图片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剧场版《终》的首映日(3月8日)票房仍高达8亿277万日元,观影人数突破54万。
“3月8日(周一)要请假”,也一度成为当月日本职场的流行语。
两周后,历时四年之久跟拍完成的NHK专题纪录片《行家本色·日本导演庵野秀明特辑》于网络公映。
迅速将“庵野秀明”“鹤卷和哉”及“EVA”等关键词,再次送上推特热搜。
图片
距离TV动画开播26年后,站在今天用一句话来准确总结《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实在是个颇有难度的挑战。
巨大的人形兵器(不是机甲)、孤独的少男少女、刺目的画面、暧昧的对白、复杂的宗教意象、晦涩的哲学隐喻。
这些看似偏离主流叙事的关键词,共同构成了《EVA》留给我们的初印象。
你也可以称其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符号
图片
另一方面,无论是角色创作(双马尾傲娇少女与“三无”少女的形象诞生)、情节安排。
还是拍摄技法、画面美学(甚至包括因经费不足而“滥竽充数”的线稿PPT和单帧64秒定格),都无愧其动画史上开宗立派的超然地位。
更不必说与《EVA》同期长大的80、90后们,脱口而出的“前方高能预警”“精神污染”和“暴走”;
旧版B站视频载入中的缓冲提示语“主电源连接完毕”“思考形态以中文为基准”“同步率100%”;
图片
让缓存时间变得有梗
以及自1995年动画开播以来从未间断,却也总有人买账的”新世纪周边抢钱计划”……
无不彰显出《EVA》给一代年轻人,或者说得中二些,整个二次元世界,所带去的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
图片
EVA补番计划
不妨让我们先对《EVA》的放映史做一个简单回顾(补番指南)。
1995年10月4日,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日本东京电视台播出。
全篇共26集,浓缩了当时日本电影、特摄、动画技法的多种风格,塑造出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独树一帜的视觉特色,成为日本90年代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动画作品之一。
图片
随后,两部《EVA》剧场版电影于1997年先后上映,也就是粉丝们常说的旧剧场版——《死与新生》《Air/真心为你》
其中,《死与新生》分为“DEATH篇”和“REBIRTH篇”。
前者是对TV动画第1到24集的剪辑再整合,后者则承接了动画24集以后的剧情。
至于另一部剧场版《Air/真心为你》,可以说是福音战士系列的“封神”代表作
图片
图片
影片故事大致对应TV动画第25、26两集,但在情节内容及画面表现上,均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其中最有名的片段,莫过于将观影现场的实时画面直接切入动画荧屏中。
伴随着来自导演反击式的诘问字幕“舒服吗”,引起轩然大波。
图片
在后续新剧场版诞生前,《Air/真心为你》被普遍视为旧世代《EVA》的大结局。
时间来到2007年,略去中途换汤不换药的TV重置版,旧剧场版上映十年后,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正式公映。
图片
接下来的2009年和2012年,庵野秀明通过其个人工作室Khara,又分别推出新剧场版“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破》和第三部《Q》
至于大家翘首以盼的完结篇《终》,因制作工期及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定档时间一再延后。
还好我们足够幸运,终于在2021年3月8日,迎来了EVA故事的圆满收场。
抛开各执一词的CP乱斗,姑且称为圆满吧。
图片
事实上,作为一部业界标杆神作,《EVA》在动画制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已无需赘述。
二十多年来,围绕福音战士及其背后的御宅族文化(OTAKU),亦涌现出数不胜数的研究评论。
因其故事本身建立在犹太教的神话基础上,又或多或少地穿插着荣格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等理论要素。
加之庵野导演“想要把自己的一切囊括在《EVA》中,一个逃避了四年但仍苟活下来的人”的创作初衷(出自《EVA》企划意向书),更使整部作品充满一种孤立、焦虑又扭曲的“卡夫卡式”文学特征。
这在26集TV动画和《真心为你》的剧场版中都显得尤为突出。
图片
支离破碎的叙事方式、意识流的开放结尾,究竟是故弄玄虚还是别有深意,从放映之初就备受争论;
即使忽略技法革新所带来的风格差异,新旧剧场版呈现出的立意分野,同样耐人寻味。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正因如此,《EVA》才充满了与其他作品迥然不同的魅力,和适宜解读的无限可能。
图片
卡巴拉生命之树
而在故事落幕的今天,身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倘若抛开作品中复杂艰深的宗教背景与扑朔迷离的剧情分析,选择站在创作者的外部视角回看福音战士。
不难发现,整部《EVA》系列,就像一座架通虚构与现实的桥梁。
或许导演本人无意打破艺术的第四面墙。
毕竟庵野秀明曾在访谈中称,“因为我本身一无所有,所以我可能会无意识地去反映这个社会”,但《EVA》还是注定成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一段神话。
图片
现实世界的非虚构映像
众所周知,电影电视原生于工业时代,是人们感知世界、体验生活的一种媒介。
随着技术工具与文本创作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人文领域不可小觑的经典叙事,深植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兼具着“启示录”和“备忘簿”的双重角色。
正因如此,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
对诞生于1995年的《EVA》来说,这种联系清晰地指向了日本“宏大叙事之死”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并真实反映出青年一代由此陷入的后现代意识困境。
另一方面,也只有特定的历史氛围才能孕育出《EVA》或《阿基拉》(《アキラ》)那般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作品。
图片
《阿基拉》
基于此,我们不妨可以对彼时日本社会的发展进行一番梳理。
根据日本社会学家大泽真幸的文化时代主义理论,战后日本的社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意识形态时代,1945年-1972年
虚构时代,1972年-1995年
后虚构时代,1995年至今
这三个历史阶段不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更在社会体系与思想潮流的转变上,互为因果、一脉相承。
图片
《无敌青春》:古老的京都也无法偏守安宁,少男少女们迎来玫瑰金色的青春
简而言之,以20世纪60年代为起点,激进的学生运动和革命失败。
浇灭人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狂热,也打破个体对于群体联系和社会凝聚力的想象。
“改变世界、拯救未来”的宏大叙事失效,经历政治幻灭的民众,开始陷入对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迷茫。
图片
《氷菓》:借助一个童年谜团揭开那段过往历史,并进行批判
与此同时,整个国家却迎来70-80年代经济的急速膨胀,也就是我们通常熟悉的日本“泡沫经济时代”。
这一时期,大把赚钱、疯狂享乐的消费主义,成为填补人们精神缺失的关键。
一切生活的必要条件,都可以通过高度资本化的方式实现。
现代城市的自动性和便利性,消除了个体间互动交流的必要,使得躲进工业生产的拟像维度(由符号堆积的超现实空间,譬如以ACG为代表的各类亚文化),以逃避现实问题、远离公共生活的“乌托邦”叙事变得可能。
很难说这种对虚拟现实的迷恋,将注定给真实世界带来灾难。
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进入“虚构时代”的日本社会,随着宏大叙事的消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开始断裂,曾经的集体身份和传统的社会意识全面崩塌。
图片
如《资本主义的未来》所言,“深刻的裂痕正在撕裂我们社会的肌体,裂痕给我们的民众带来新的焦虑和愤怒。”
撇开经济学的专业维度,所谓“泡沫”(Bubble),不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透明实则隔绝他人的封闭空间吗?
换用我们更熟悉的专有名词,即《EVA》的核心设定,AT力场(心之壁),其内涵或许不言自明。
图片
充满焦虑与愤怒的割裂感,又进一步演变为该时期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
对他者日益增长的恐惧和敌意。
诸如“他人即地狱”“错的不是我是世界”等观念不断发酵,在极端情况下异化出一种拒绝承认现有社会秩序的封闭病态团体——
奥姆真理教(オウム真理教),就是这样一个荒谬扭曲(以阴谋论、伪科学和极端宗教信仰为世界观)、完全人造(核心思想大量来自ACG作品)的邪教组织,最终引发了1995年东京电车沙林毒气袭击的恐怖主义惨剧。
在此之前(1995年1月),日本才刚刚经历了伤亡惨重的阪神大地震。
图片
两起标志性的天灾人祸,伴随着“泡沫经济”的惊人崩溃。
不仅粉碎人们长期沉溺的超现实乌托邦幻境,更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彻底改变整个国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
正因如此,1995年被日本学者、知识分子普遍视为“一扇通往破碎、衰败和功能失调的时代大门”,而《EVA》正是从这片狼藉的废墟现实中诞生了。
来历不明的巨大怪物,二次冲击后的污染世界。
高度神秘“SOUND ONLY”的决策组织(SEELE),“哲学自杀”(对无法反抗的命运选择自我逃避)的主人公,以及人类面对使徒来袭时西西弗式(无用无望而反复)的徒劳作战,和将“他者焦虑”推向极致的“人类补完计划”。
图片
这些全然虚构的文本设定,却在内容层面拟像现实,二者之间形成强有力的互文指涉,如同竖起一面厄里斯魔镜。
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哪怕站在镜子前的是一整个错综复杂的时代。
14岁成人式,60岁毕业礼
对观众而言,神作之所以是神作,除了作品本身毋庸置疑的优秀质量,更在于通过故事的思想构境找到再度感知生命、进入世界的新尺度。
同样的,对创作者来说,故事的诞生不仅是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过程,也是探寻自我和解的成长途径。
图片
从横空出世的TV动画到充满“恶意”的《真心为你》,再到面目一新的《序》《破》《Q》,和几乎有些温情脉脉的大结局《终》——
尽管仍是脆弱个体与残酷世界彼此对立的故事,但曾经封闭的“自我之壳”已然被打破了。
图片
26年后重新走进电影院的我们,能够清楚感受到《EVA》的视角转变:
从抗拒成人社会的14岁少年——理所应当的厌世、痛苦、自怨自艾,到反复出现的“大人になれ(成为大人吧)”——无论是明确的角色台词,还是借由大段平凡日常所传递的心声。
图片
庵野老师的确做到了把自己的一切放入《EVA》中。
他足够坦诚,既不袒护少年人的懦弱任性——甚至不惜用周围人的成长来对比真嗣不合时宜的逃避(可以说是毫无尊严的男主了),也不掩饰成年人的胆怯自私——拥有绝对权威的碇司令,不过是像儿子一样内心封闭的胆小鬼。
最后看似势均力敌的父子大战,实则是对过往权力关系的翻转,主动选择与父亲谈话的14岁少年,在这一刻终于长大。
图片
《终》的最后,告别了所有Evangelion的少年,走出了二次元世界。
影片试映会上,庵野导演同样在鞠躬感谢后离开现场。
他没有留下来,因为“完成之后就得去做下一个工作了”。
就像NHK纪录片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故事,都朝着终结走去”,“虽然很寂寞,但不会再有新故事了”
这一次,年过六十的“痞子”要从《EVA》毕业了。
图片
来源@生草字幕组
而延期成年的我们,无论是高达驾驶员还是EVA适格者,总归要切断电源打开舱门,回到人与人、面对面的真实中来,与虽不完美但弥足珍贵的世界达成和解。
因为无论你是否勇敢,人都会长大。
少年迈向成人的那一步,本就是奇迹。
那么“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
「さようなら、すべての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祝福你能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
“I love you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