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长江之歌》:母亲河的生态命题与时代气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纪录片《长江之歌》就是一曲向母亲河表达爱意的恋歌。纪录片表现了一条大江与生活其中的人们紧密相依的关系。
图片
大江给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空间,照拂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也给予人们喜怒哀乐的表达,更是哺育了人们的人生理念、思想与精神境界。
纪录片《长江之歌》站在历史高度,向观众描绘了新时代长江的万里画卷,再现了长江建设者们的时代气度。
整个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文化地理学所言称的“恋地情结”。所谓“恋地情结”,就是以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作为叙事与议论的核心主旨。
图片
图片
水意象
母亲河的奔腾之歌
及她的侧面
水是万物生长之源,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被无数次表现与歌咏。艺术家们以水为灵感建构出了许多类型与性质不尽相同的意象,或典型、或隽永、或婉转、或豪放,流传后世,为人称颂。
图片
纪录片《长江之歌》以浩浩长江作为表现对象,构建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与多重意蕴的水意象体系。
图片
母亲河是该片水意象的核心内涵。纪录片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长江的自然风光。一个常年拍摄长江的摄像师郑云峰这样说自己八月去长江源头时的感受:
图片
“那些孕育的小花小草,躺在那里,作为那一种做儿女的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人物以个体的情感去体验母亲河怀抱的无限温柔与缱绻。
图片
纪录片《长江之歌》对长江进行母亲河意象的构建,表现为长江对于流域区人们生活的滋养。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图片
片中于长江水意象的表现还刻画了母亲河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泛滥的水灾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带给流域的人们以巨大的痛苦。
图片
图片
水灾、山体滑坡现场
图片
图片
母亲河的暴戾之气与此前的温柔、美丽形成巨大的叙事反差,意在警醒人们,我们一定要善待母亲河,否则就会受到惩处。
图片
在地性
长江文化的“地方感”
及其璀璨魅力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并行的双线,而长江文化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纪录片鲜明地再现了长江文化的地方性,即对于长江的“在地性”分析与叙事。
图片
任何文化景观,都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图片
纪录片《长江之歌》按照长江的地域分块,又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三江源、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等更具“地方感”的文化。
图片
图片
比如,用不少篇幅去叙述巴蜀文化中三星堆文明的特殊性,将最新的考古动态都融进了纪录片的叙事之中。
图片
图片
对于长江文化的“在地性”分析,纪录片有时还将长江的一个小区域打通到另一个小区域,进行跨区域的文化叙事。
在谈到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是如何精妙之后,马上接续南京云锦研究所对其进行复制的过程,接着还叙述了龙袍缝制的手艺。
图片
素纱襌衣
图片
这个跨区域的文化叙事案例,实质上是对长江中下游的丝蚕、织锦文化进行“在地性”分析与讲述,既塑造了长江的“地方感”,又展现了这个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
图片
图片
“系物桩”
人文风景与
个体的命运
文化地理学认为,一个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与时间连续体之间所共有的经历。
图片
长江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物桩,将地理风光、个体命运与区域地理三者绑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三者不可分离的共同体。长江的地理风光形成了该片的自然景观叙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有三江源的草地、雪山、耗牛以及野生动物等。这里有秦岭风光,有四川大熊猫与秦岭大熊猫的分离。这里有洞庭湖的美景,还有麋鹿的奔走。这里有长江迷人的水上风景,也有江豚、扬子鳄在水里出没,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纪录片《长江之歌》并非做单纯的风景描绘,也没有当作一种单纯的视觉行为,而是为人的活动即“身体在美学场的参与”做叙事铺垫。比如,对三江源的风光描绘,是为水土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进行叙事服务的。
图片
每一集纪录片都有人物故事的讲述,并将个体的命运融入长江大保护的宏大叙事之中。保护可可西里的民警普措才仁与女儿聚少离多,年纪轻轻的他被女儿说成“爸爸,你长胡子,老了”,此时此景令人有些眼眶湿润。
图片
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移民的闹布桑周,放弃游牧生活,过起了城镇生活,一家人的命运也就此改变。赵双才与他的24户邻居搬迁,原来是留给扬子鳄更大的一个繁衍生息空间。
图片
显然,如果没有长江生态的大保护,他们个体与小家庭的命运可能是另一番情景。而如今,他们的个体、小家庭与长江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叙事关联。
时代感
长江的生态命题
及国家叙事
关于长江的纪录片,曾有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话说长江》,二十年后又拍过姊妹片《再说长江》,再到今天的《长江之歌》,这些不同时期的纪录片,体现了长江不同的时代感与特征。
图片
图片
纪录片《长江之歌》统摄于长江生态大修复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人们需要保护长江水系不受污染。片中,有多处说到拆除污染企业,尤其是离长江较近的化工企业。保护长江流域内那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从而实现长江生物的多样性。
图片
在《长江之歌》的生态命题里,还有流域文化建设的叙述。
片中除了各个小区域的文化纪录之外,还重点讲述了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先从河姆渡的稻谷考古说起,最后说到稻米参与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图片
纪录片从长江生态大修复的命题延伸到经济发展的话题,向观众讲述了一些省市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经济增长的故事。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全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并使之成为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主线与主题,从而使得长江生态大修复这个地方性的命题上升到国家叙事的高度。
图片
纪录片《长江之歌》告诉人们:一定要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更好地发展长江经济带,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庄殿君
监 制︱梁 红 张雪梅
主 编︱杨 珺
责 编︱习 超 张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