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学大师|躺平哲学中的自我逃离

图片
「当我们将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就可以获得社会规则之外的精神自由。」
>>>
“躺平才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休息、睡觉或是死亡,充满欲望和亢奋的生命体静止和消逝的瞬间才是真正正义的体现,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
近日,一位“躺平学大师”横空出世,在一则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中展示了自己的“躺平”哲学。
这位被称为“忠哥”的网友在家中进行着长久的躺平生活。由于不劳动,他可以一天只吃两顿饭,每月的花销控制在两百以内;一年工作一到两个月,工作时竟也是去横店躺着当尸体。而这种躺平并不是无所事事,他坚持锻炼、时而出门旅行,并始终坚持一种低消费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从而诞生了一种躺平的生活哲学。
图片
△《躺平即是正义》原帖
这种看似颓废的生活方式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有人认为只要不影响别人,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也有人将这视为对内卷环境的一种反抗。同时,也有网友认为所谓躺平学只是懒惰的一种借口,并为主人公的抗风险能力感到担忧。
图片
图片
△网友评论
而在“躺平学大师”出现之前,“躺平”早已加入了“佛系”“摸鱼”的青年丧文化套餐,甚至诞生了一套逻辑严密的“躺平学”
当躺平从一种个人的生活选择成为群体的价值取向,它的背后就潜藏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动因;而躺平学大师进行的躺平实践,也为当下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出口。
就算是躺平也要讲逻辑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个人的感受置于万物的中心;公元2021年,贴吧躺平学大师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对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
与丧文化一味的负能量输出不同,这位躺平学大师的文字中充斥着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等拗口人名与“异化”、“主体性”、“真正正义”等高级术语,这让躺平学不再只是一种对劳动的逃避,而成为了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的生活哲学。
在他看来,许多人都在为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忙碌与亢奋,包括长辈传统的家庭观念、身边人的相互对比与钢筋水泥中的消费主义。在一篇报道的自述中,这位躺平学大师将“怀疑”视为自己一切思考的基调,“我们可以对生活里所有的事情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怀疑工作的意义,怀疑既有的秩序”,并认为自己的躺平也值得怀疑,从而接受网友们对自己的一切质疑。
图片
△《躺平即是正义》原帖
躺平学大师的虚无主义并不是对躺平学的唯一解释。网友 @纳米酱 在《关于躺平学的初步纲领和躺一大宣言》一文中认为,躺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热闹环境中的冷静与等待。
在另一篇文章中,该网友提出了“人生成功度=个人努力-系统内卷强度x丧”的躺平第一定律。在这一定律中,由于个人努力的提升会拉高系统的内卷强度、甚至会让自己更丧,个人的努力便无法提升人生的成功度,这赋予了躺平一种逻辑上的合理性。
图片
△《躺平学发展现状简论》
亦有网友借助资本论对躺平学的逻辑进行解释。在《互联网时代的简明资本论:论996的本质、兼论摸鱼人和躺平学》一文中,up主 @摸鱼人覃含章 对互联网时代劳动剩余价值进行计算,并将摸鱼人与躺平学视为劳动者对异化过程的一种温和抵抗。
图片
△《互联网时代的简明资本论:论996的本质、兼论摸鱼人和躺平学》
在一系列的逻辑构建与精密计算中,“躺平学”被赋予了一种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而对于选择躺平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生活选择并不来自纯粹的逻辑推理,而出自最直接的生活体验。
在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农民工。怀揣着致富梦的他们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因此放弃了在深圳赚钱致富的梦想,用日结的工资在三和周边过着“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由于身处在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群中,三和大神们并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与歧视,而是在“躺平”中共同对抗着被迫成为“工具人”的命运。
图片
△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如果说躺平学大师的生活哲学是一种个体的人生选择,那么“三和大神”群体的出现则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动因。主动躺平的大师在催生焦虑的外界压力中选择逃离,实践着自己对主体性的思考,而被动躺平的“三和大神”们则做出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生活选择,体现出一种消极反抗的姿态。
在主动与被动的差异之外,两者都在社会秩序的压迫中选择了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让理论中的“躺平学”真正照进了现实,也对人生的成功标准做出了新的诠释。
“宽松世代”的躺平理想
除了将躺平付诸实践的大师与大神们,都市中的年轻打工人们也爱将“躺平”挂在嘴边。
与三和大神类似,年轻人们对“躺平”的向往也来自生活的毒打。在对躺平学大师的讨论中,有网友认为自己辛苦工作也攒不下钱,努力的结果与躺平并无二致;躺平学大师也在帖子中回复网友,认为自己在劳动中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并决定就此躺平。
图片
△网友评论
图片
△“忠哥”在帖子中的回复
在NHK拍摄三和大神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有三和大神将自己的收入与马云相比,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鸿沟;而这种鸿沟也正在转移到年轻的打工人们身上。
在郑爽208万的日薪面前,一众打工人在应激反应之下几欲递上辞呈;这种无力感也充斥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便是与工资相比过高的房价。
图片
△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此外,在疯狂内卷的社会环境中,劳动力之间的激烈竞争让资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原本的被迫降薪到打工人的“自愿降薪”,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在内卷中出现了一种合理性。而排在前辈们身后的年轻打工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被剥削的未来,“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寓言故事被现实击碎,这带来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转向。
这种转向早已在日本的青年群体中上演。被称为“平成废宅”的平成一代出生在上世纪8、90年代,出生不久就遇到了日本的经济大萧条。与经历了日本经济崛起的“昭和男儿”们不同,在经济停滞中成长起来的平成一代沉迷于游戏、动漫的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中的赚钱买房不感兴趣,甚至对恋爱结婚也失去了期待。
图片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
这种思想转向也导致了代际之间的冲突。“平成废宅”的生活模式自然入不了热血“昭和男儿”们的眼,而废宅们也对上一代的鄙夷视若无睹。
回看我们自身,这种代际冲突也开始在梦想着躺平的中国青年与其长辈之间出现:通过自身努力白手起家的父母希望孩子也能在“多劳多得”中积累资本,而年轻人们则被困在薪资与房价的鸿沟之中无法动弹,这让两代人的价值观产生了错位,从而引发矛盾。
而另一方面,青年们的躺平思想也依赖于上一代积累下来的资源。随着社会竞争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对父母的物质依赖逐渐被赋予了一种合理性:从“啃老”到“躺平”,“吃老本”的行为从不思进取变得似乎情有可原。
尽管躺平学大师通过游戏装备与演戏获得生活费,但他也选择与父母居住在一起,从而拥有了一张供自己“躺平”的安稳床铺;而单单用工资让自己在都市中安身立命,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已成为了一种奢望。
由此可见,逐渐贬值的劳动价值成为了“躺平”生活方式的现实动因,父母的资源积累也为年轻人的“躺平”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即便如此,对更多的年轻人来说,理想中的躺平生活并不会真正到来,它只会是自己疲惫时的一种口嗨。
“躺平”教义下的精神逃离
尽管躺平学大师的事迹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但躺平并不是一种主流的生活选择。
在真正躺平的实践者之外,更多的是将“躺平”、“丧”、“摸鱼”挂在嘴边的年轻人们。他们穿着“佛系青年”的T恤行走在996的上班路上,在集体加班的氛围中疯狂摸鱼,以显示对资本剥削的隐形反抗。
对身处社会压力下的年轻人们来说,要追随躺平学大师的步伐、逃脱社会规则的框架,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长辈一代施加的期望与压力,还是消费社会带来的虚荣,抑或是社会评价体系塑造的“成功”,都成为他们躺平路上的阻碍。
图片
△网友评论
在躺平学的教义下,年轻人们一方面将对躺平的硬核实践稀释为“摸鱼”的假装努力,另一方面也对世俗的成功学进行了新的思考。
例如,在豆瓣的“躺平小组”中,有网友提到了一种“NPC精神”,认为大部分普通人都像游戏中的NPC,并不能参与主角们的游戏;而这种“NPC精神”包含着一种无欲无求的佛系心态,鼓舞着人们在谨言慎行中向内求索,获得如同NPC一样独具个性的强大能量。
图片
△豆瓣帖子
因此,在注重他人目光的成功标准之外,“躺平学”向人们展示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当我们将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就可以获得社会规则之外的精神自由。
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导演将原始族群的生活图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场景穿插展现,观众仿佛得以借助原始人的眼睛遥望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上班族在拥挤城市中匆忙行走,世界各地都是日复一日的车水马龙,流水线上的工人反复着相同的动作,人们就像养鸡场中被批量饲养的小鸡一样。
图片
△纪录片《天地玄黄》
而借助躺平学大师的视角,我们也得以看到生活的另一种面貌,这为困于现实中的青年们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退路:人生的追求不只有世俗的成功,对自我的思考亦是一种真实的收获。
而这条退路可能也会带来新的人生指向标,指引年轻人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闯荡。正如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一位“三和大神”所说:“第一种可能,我会一蹶不振一直这样活下去,第二种可能,以后我会更加享受生命。”
躺平有理,而人生无限。向往着躺平生活的年轻人们,也向往着更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