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这片昔日豪宅,为何成为“城中村”……

图片
杨浦区民府路市光路是一片神奇的所在。沿着市光路行走,从132到176弄,沿街两侧影影绰绰,是许多造型洋气,格局气派的老洋房。
图片
这里是当地人口中的“市光路三十六宅”,也有人称这里为“三十六栋花园洋房”。
图片
但是,这片让人恍如来到武康路太原路的老洋房只能远观,一旦走近,便能够从这片距离繁盛的五角场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感受到城市“野趣”。
这些建筑本身和它们的周围,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岁月与生活的包浆”。
2021年4月29日,记者来到市光路三十六宅,探寻这片“城市秘境”。
图片
“上半身”还颇有些气派洋房的气质和体面,“下半身”只剩“平凡的世界”了。蓝色的顶棚是违章搭建,把建筑原有的结构也严严实实地遮蔽了起来。
图片
私自搭建在这里随处可见。
图片
洋房旁摆着痰盂,是这里常见的景象。在这些老洋房里,一栋一般住着5、6户人家,洗手间是要公用的。
图片
共享单车在这里凌乱堆砌。三十六宅虽然有入口,却是一片开放的社区,所以随便停车、乱丢共享单车的现象在这很普遍。
图片
因为是洋房,楼宇之间的间隔充分,居民们利用这些空间种蔬菜,搞出了“城中村”的味道。
图片
原先洋派的小广场现在晒满衣服。
图片
每一栋楼上都贴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的牌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十六宅处处有“野趣”。
图片
记者走进居民的公用厨房,这里也是居民的盥洗空间。
图片
一位上海爷叔正在树下用水泥砌围栏。树根茂盛,已经快要拱到地基,爷叔只得自己动手。
图片
爷叔告诉记者,自己这栋房子,整个就是“违建”。1976年,住在市中心的爷叔“上山下乡”,被分配到杨浦的五角场。
来到这里的时候,三十六宅附近都是农村、农田,中间矗立着一片“豪宅区”,显得突兀又荒诞。
爷叔没有地方住,就从生产队拿来一些废弃的木头和砖石,盖起了自己的房子,在这里一住就是45年。
图片
图片
从某些角度看,还是得见三十六宅当年的峥嵘。
说起三十六宅,到底什么来头?这里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大上海计划” 的一部分。
杨浦在当时,与公共租界、法租界不同,是中国人的地盘,国民政府希望以江湾为中心,建起一座新城,与洋人“别苗头”,所以江湾体育场——当年的上海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图书馆),都是大上海计划的组成部分。
三十六宅,就是统一规划中建起的高档商品房,建筑的风格、结构,都参照了当时法租界的洋房来设计。
淞沪抗战后,日本人进入了这片区域,因此在当地居民中流传着三十六宅是日本人兴建的说法,其实当年日本人不过是“鸠占鹊巢”。
也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曾经遭遇过美国飞机的轰炸,彻底炸毁了两栋房子,人们口中的三十六宅变成了一个概数,真要严格说起来,其实是三十四宅,当然,那些后来花样百出的私自搭建不包含在内。
图片
每栋宅子设计都不太一样,有着独特的结构与房型。像这一栋,甚至有一个“空中连廊”。
图片
解放后,三十六宅充公,成为了解决居民困难的公房。一栋洋房,挤挤挨挨住着六户人家,将将就就几十年就过去了。
今天,大部分这里的居民并不掌握房子的产权,而是使用权,每个月象征性地上交几十元的租金。
图片
今天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还是看中了这里租金便宜。
图片
图片
围绕着三十六宅和周边的几个正在动迁中的农民新村,这里聚集着一些为这片生活区的人们服务的小菜场、小市集。
图片
也许在将来,三十六宅的面貌会被彻底改变,唯愿这片历史文化建筑,也可以拂去蒙尘,重焕荣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