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团山村,有600多年历史,建筑结合了中原与彝族的建筑风格

图片
团山的名称由本地彝族语翻译而来,其意为“藏金埋银之地”。
团山村,清幽宁静,是滇南的一个偏远古老的村落,村落里还保留着一些建于民国初年的旧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从建水往西大约13公里,穿过片片水田,我们的车,柏油路变成石头路又变成泥土路,再跨过一道小小的石桥,便到了团山堡古村落了。
图片
接近村边时,远远望去,只见青石板铺路的小村庄中错落地耸立着几幢瓦顶的砖混房屋,看到的小村和我预想的一样普通,并没有多少独特的地方。
“团山村”的得名是有典故的,传说团山村最早的居民是彝族,团山是彝族的发音,即“图搜”,建水方言直译为汉字“团山”,寓意为有山有水有金有银,风光秀美的地方。
图片
进到村口,见到那个书有“团山村”的牌楼,原来四处乱串的猪、鸡、狗都被关在家中,修整过的村道显得十分整洁,一些屋顶上有不知名的红色野花在随风摇曳。
入村必须买门票,因为它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了。
图片
图片
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村里非常宁静,只有几位老人在村口悠闲地聊天。
团山古村,是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历史遗存众多,整体格局风貌完整、真实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也是云南建水的一个安静而没有太多人打扰的地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往村里边走边观看,有几处即将倒塌的房屋和墙壁,据说,早期这里很多建筑物都是由当地的黄泥和木柱梁所建,黄泥的黏性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年久失修,这些土房子还是容易坍塌,经常会看到提醒路人的告示,离这些即将坍塌的房子远一些行走。
团山民居宅院建筑特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方装饰得非常华丽,雕龙画凤的木雕,让人感觉住在这里的人家都是大户人家。
张氏一门历来经商为官,村内很多人家都挂着几百年的门匾。有些是皇上御题,有些是官府册封。虽然红漆已经斑驳,但金色大字仍然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
团山民居宅院筑的紧凑舒适,尤以梁柱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穿漏与浮雕相结合,面面俱到,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图片
团山村中现存的古建筑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组成,张家花园是团山民居的主要代表,张家的后人仍居住于此。另外的将军府、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土掌房,都是滇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作。
图片
团山村有一座“大乘寺”
在村里闲逛的时候,见到一位张老伯,他非常热情地给我带路,执意让我去拍摄团山村里的“大承寺”,在张老伯的带领下,来到了大乘寺。
图片
佛教寺庙大乘寺位于团山寨西南面,背靠连绵的青山,寺前有一圆形大古井,井水清甜,从未枯竭,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现存建筑为两殿两厢一山门,坐西朝东,占地2632.1平方米(地形图上计算所得,下同),建筑面积745平方米(地形图上计算所得,下同),中殿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大雄宝殿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殿均面阔为12.1米,进深10余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
现存“大雄宝殿”鎏金匾额,镂雕金神龛和18扇雕鎏金屏门,工艺精良,十分精美,尤其是屏门下部的12个草书图案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喜”,构思巧妙,龙飞凤舞,在木雕图纹中极为少见。右厢屋檐下悬有建水现仅存肖大成草书诗匾一块,基本完好。
图片
为了防御外来侵略的几个寨门
东寨门:此寨门处于整个团山民居群的对外交通要冲。起着天然屏障,防御功用,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形制采用了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土木结构。门楼上还设有枪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给人一种威严而不可侵犯的气势。
图片
3、北寨门:北寨门位居团山村西北部。
因此处山清树碧,流水淙淙,取名为“锁翠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占地面积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平方米,建筑形制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其屋檐、窗棂的雕刻较为细致。
图片
门楼上亦设有枪眼,为团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
4、南寨门:南寨门位于团山南部。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占地面积22平方米,建筑面积41平方米。建筑形制为碉堡式的门楼,其内设有枪眼。
建于民国时期的“留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留苑: 约建于民国初期。宅院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计有天井2个,房屋17间,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
图片
张氏宗祠:
宗祠为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1783年,墙上嵌有张氏“百忍宗派”石碑三通。每年,该村所有张氏家族都要在此举行祭祀仪式活动。张氏宗祠 宗祠为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 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再明白不过的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将一个团山村的古今及内涵作一清晰表白。
图片
张家花园
新中国建立后,团山大户人家的宅院分给了穷人们居住,不是所有民居都对外展示开放,再加上大范围的维修改造,不能全部参观,张家花园我们游览的也主要是花园祠堂部分。花园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一组园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台,五开间, 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一侧有门洞通往祠堂屋后假山。
图片
两侧“吊脚楼”左右对峙,置“美人靠”于廊沿,是凭借乘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之地。下有池塘,池边有“福寿双金”“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石栏望柱,正中一块围栏石板的正反两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名人肖大成“活泼泼地”“活泼天机”手书题词。
图片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眼前古朴清逸的民宅告诉我,之前的臆断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团山张姓始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
穿过寨门走了一段青石板的小巷,一间间青砖白墙的古宅随着曲折的小路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两百多户人家的住宅多为中国汉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团山村古民居的规模远远超出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