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必须走预先研发的路子:你不知道的“高推预研”

一提到中国航空发动机,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发动机缺少预研,发动机总是跟着型号走,如果型号一旦下马,发动机研制项目自然就凉了。
好多网友还拿美国的航空发动机预研来举例,更加反衬出中国发动机的预研之欠缺。
其实,这个问题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家们,早就认识到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航空发动机预研先行了,而且还是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先研究(简称“高推预研”),只是我们广大的军迷朋友不知内情内而已。
据刘大响自传一书的记载,“高推预研”是我国第一个按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航空发动机大型预研项目。在第三机械工业部六院领导下,于1976年开始论证。
图片
刘大响院士简介
而为了能让航空发动机预研先行,有很多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方面是高层领导,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技术负责人。
高层领导方面,吕东同志就是一位典型代表。
1978年三机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吕东部长特别强调“预研先行”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有两分钱,要拿一分钱投入型号、一分钱投入预研,如果只有一分钱,就要先投到预研里面。”吕东部长的话讲得很形象,也很深刻,说明当时高层领导对预研工作十分重视。
技术负责人方面,袁美芳同志就是典型代表。
1979年6月,三机部召开“高推预研选题论证工作会议”,同年8月下达69项预研课题(后又补充51项,总计为120项课题),明确624所为预研技术抓总单位,任命所总工程师袁美芳同志兼任高推预研工程项目总师。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推预研试行技术经济合同制管理,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工作,有全国24个单位、1000多位知名教授、专家参加,是一个既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决策。高推预研的开拓者袁美芳总师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当年中航一集团在珠海航展上的展板,显示了我国先进发动机的研制型号
高推预研的开题,一般都要经过充分论证、专家评审和友好协商,有些重点课题由相关单位组织“联合预研组”承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时形成了十分热烈有序、团结协作的大好研究局面。
1983年1月,高推预研项目领导小组在昆明召开工作会议,第一阶段的技术基础研究课题取得良好进展,许多课题进行了验收,并开始转入第二阶段——先进部件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不少人感到发动机这一下有希望了。
但高推预研有点生不逢时,过程十分曲折。立项刚开始不久,就碰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624所高空台被列入“缓建”项目,高推预研经费也大幅调减,按1980年规划时的费用,1981、1982两年科研经费就有大幅减少。为此不得不调整其研究目标和内容,一是缩短战线,以突出三大高压核心部件为主;二是三大高压部件也做了调整,将高压压气机7级减为前4级,短环形燃烧室从气动雾化喷嘴改为蒸发管,高压涡轮全尺寸试验件改为0.8缩尺模型和不带冷却的性能试验件,唯一保留了两个高压涡轮叶片的高效冷却试验研究。
图片
图片
RD-93是俄罗斯在RD-33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涡扇中推发动机,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斗机采用的就是该发动机。WS-13是我国基于RD-93的国内仿制版,已实现了小批投产,研制目的就是为了用于枭龙战斗机,以便更好的将该机推向国际市场,不至于未来被人卡脖子
到了1985年8月,航空工业部召开GD-25技术摸底座谈会,决定将GD-25摸底列入高推预研项目,统一规划,分工管理,明确624所为摸底组长单位,606所为副组长单位。这实际上不但挤占了缩减后的高推预研经费,而且以摸底代替了部分原来规划的预研工作。1986年部发动机局任命邵忠甫副总师为GD-25摸底主任工程师,606所李晋年同志为副主任工程师。因经费受到限制,至1991年GD-25原计划开题96个,实际只开题44个,完成20个,验收技术报告180多份。1991年8月部决定将GD-25摸底研究工作纳入“太行”发动机研制计划,并改由606所任组长单位,624所任副组长单位。
由上可以看出,高推预研项目定位准确,起点很高。从1979年8月正式立项开始,到1989年底,大致经历了10年时间。在执行过程中,虽经多次调整,一波三折,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为后来中推核心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也就是说,“高推预研”直接催生了中推核心机的研制。
图片
1989年1月底,中央军委召开歼-10飞机及其发动机汇报会,刘大响在会上汇报了高推预研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开展中等推力核心机和验证机研制的设想。刘华清副主席当即指示: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应该开始论证了。
1989年4月初,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动机总公司和空军科研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分南北两片成立两个专家小组(两个组624所均派人参加),开始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研制方案的论证工作,中推发动机终于浮出水面,提上议事日程。
图片
直到2019年的时候,终于传来了我国新中推(WS-19)研制团队获奖的新闻。数十年磨一剑,真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