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和机器人2》:赛博风格下的失焦科幻

图片
「科幻不止于赛博城市中的霓虹灯光,也不止于面对末世怪物的血腥厮杀,而应包含着在科幻设定之上、为所有艺术所共享的严肃命题。」
>>>
爱死机第二季终于来了。
当原定于5月1日上线的《爱,死亡和机器人2》一再推迟,剧集粉丝们早已将上线时间列入了各自的时间计划表,在倒计时中对这部坐拥9.2豆瓣高分的科幻剧集翘首以盼。
然而,这部姗姗来迟的续集看起来并不能满足剧迷们长久的期待:在《爱死机2》新鲜出炉的48小时后,第二季的豆瓣评分已跌落到了7.0,这与第一季9.2的豆瓣高分形成鲜明对照,仿佛成为了“续集扑街”的又一典型案例。
图片
△豆瓣评分
当“科幻”沦为一种故事背景与风格符号,科幻作品的意义表达便会产生舍本逐末的失焦,从而失去了对观众持久的吸引力。
赛博朋克了,然后呢?
《爱、死亡与机器人》是由Netflix在2018年推出的动画剧集,剧情涵盖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剧等题材,每集在10分钟左右的短剧中采用不同的画风、讲述完全独立的故事,让观众点开一集就像拆开一个小礼物。
而在此次的续集中,从18集减少到8集的礼物数量限制了画面语言的丰富性,且故事的内容并没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乍看《爱死机2》,它在画面语言方面并不让人失望。尽管2D漫画的风格在第二季中几乎被斩尽杀绝,但作为主流的CG画面质量上乘,甚至可以以假乱真。
图片
△《突击小队》
在动画表达自由度的加持下,《爱死机2》仍将科幻作品独具的审美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向《银翼杀手》致敬的赛博都市、落日余晖下的沙漠废土、崎岖荒芜的外星地表,无不散发着科幻场景独有的魅力。
图片
△《沙漠中的斯诺》
在故事内容上,第二季的8个故事依旧围绕着“爱”、“死亡”、“机器人”这三个关键词展开。“机器人”的设定维持着高频率的输出,从第1集《自动化客服》中反叛的扫地机器人到第7集《生活小屋》中暴走的维护机器人,机器人杀人的设定反复出现;同时,第4集《沙漠中的斯诺》则描绘了长生人与机械人之间的爱情,将“爱”的主题引入故事之中。
面对“死亡”的命题,剧集则借助“长生”的概念进行了探讨。除了《沙漠中的斯诺》中被追杀了200年的长生人斯诺,第4集《突击小队》描绘了一个人类长生不老的未来世界,在“不死”的世界观中,为了保有足够的生存资源,生育后代成为一种违法行为,孩子们成为了被处决的对象。
图片
△《突击小队》
从机器人谋杀、长生不老的常见主题到赛博都市、废土世界的精致场景,《爱死机2》的故事中充斥着人们熟悉的科幻元素,这让此次的续集在带来“有内味了”的感慨的同时,也给人以一种“就这”的灵感殆尽之感。
科幻要素齐全的故事或许可以被称为科幻,但所谓科幻绝不止于科幻要素的堆砌。在与第一季精巧构思的比较中,有网友评价该续集为迎合主题的“命题作文”,在“为科幻而科幻”之后,便不再给观众留有思考的余地。
而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爱死机》系列中为人称道的故事并不具有大量填充的科幻因素。
在第一季中,短片《齐马的作品》被许多网友“封神”。故事改编自名为《ZIMA BLUE》的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齐马的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名为“齐马蓝”的独特蓝色,并在回顾自己成名之路的过程中揭露了“齐马蓝”的来源:在被改造成无懈可击的高级机械体之前,齐马原本只是一个打扫泳池的扫地机器人,而“齐马蓝”,则是他第一次睁眼时看到的泳池瓷砖的颜色。
图片
△《齐马的作品》
尽管这则故事也引入了机器人的概念,但它超越了对人工智能本身的讨论,转而提出了哲学中“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的终极命题,人工智能的设定反而变得极为次要,成为了服务于深刻主旨的一种工具。
在《爱死机2》中,第8集《溺水的巨人》与其他的故事画风迥异。一个巨人的尸体搁浅在海滩上,远远围观的人们开始爬上巨人的身体,把巨人当做玩耍的乐园。故事由一个旁观者的独白贯穿始终,而巨人的尸体逐渐地被人们遗忘,并在被分解后成为了海边小镇上时常可见的装饰品与展览品。
图片
△《溺水的巨人》
人们突然涨潮又迅速退潮的注意力拂过万物的表面,而巨人尸体所散发的神性在肢解中沦为猎奇的物品,在“死亡”的命题之上,这则故事留给观者无尽的余韵与思考。
这则如散文诗般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想起马尔克斯的小说《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它没有充满未来感的炫酷场景,也没有出现常见的科幻元素,却在反馈中获得许多人的喜爱。
图片
△网友评论
由此可见,在精美的CG与刺激的打斗之外,科幻故事的口袋还可以装下更多丰富的内涵。它不止于赛博城市中的霓虹灯光,也不止于面对末世怪物的血腥厮杀,而应包含着在科幻设定之上、为所有艺术所共享的严肃命题。
科幻语境下的现实反思
自《爱死机》发布续集消息以来,网友们纷纷表达出对续集的期待。作为难得一见的成人向动画短片集,《爱死机》在多样的画风下展示了大尺度的暴力美学,打破了三次元场景构建与二次元画面尺度的拘囿,成为了科幻动画中的一部佳作。
图片
△第一季中的《目击证人》
而对《爱死机》系列热衷的表达也成为剧迷们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除了对剧集精良制作的认可,对《爱死机》续集的期待更展露了个人的兴趣所在: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到对宇宙、生命本质的探讨,剧迷们欢聚在讨论区,表明了“我们都在思考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世界之外、又寓于现实生活之中。
图片
△网友评论
这些问题也恰恰是科幻作品所讨论的话题。自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科幻”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题材,而直到今天,人们对“科幻”概念的定义仍然莫衷一是。
图片
△电影《弗兰肯斯坦》
《辞海》将科幻定义为“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而也有人按科幻作品中科学含量的多少将其分为“硬科幻”“软科幻”,进一步拓展了科幻作品的创作自由度与涵盖的范围。
与摇摆不定的概念争论相比,科幻作品的内核却始终如一。无论故事中的科学成分几何,科幻创作始终站在未来的时间节点回望现在,在未雨绸缪的警惕中反思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幻作品看似在描绘未来,实则在讲述现在;当对科幻的创作降落在现实思考之中,它就具有了切身的意义。
一方面,科幻作品在对未来世界的虚拟描绘中,创造出了一面映照人类自身的镜子。当人们站到这面镜子前,会发现人类原来是一种贪婪、自私而狂妄的存在。
“机器人”便是科幻创作中一面常用的镜子。电影《人工智能》以一个被植入感性系统的机器男孩为主角,讲述了一对夫妻因自己的孩子生病而收养了机器男孩的故事。在自己的孩子恢复健康后,夫妻将机器男孩抛弃,而原本以“爱妈妈”为生存使命的机器男孩也开始了一趟寻找生存价值的旅行。
图片
△《人工智能》
与《爱死机2》中反复出现的“机器人谋杀人类”的老梗相比,《人工智能》并没有止步于人类与失控的人工智能搏斗时迸发的肾上腺素,而是站在人工智能的视角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思考。类似的,在作为赛博朋克风格鼻祖的电影《银翼杀手》中,由机械组装而成的“复制人”也并没有站在人类的对立面,而是借助复制人探讨了“爱”的意义边界。
图片
△《银翼杀手》
在科幻作品中登场的人工智能不应只是一具机械,它更是人的一种化身;立足未来的机器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俯瞰现实的“他者”视角,揭露着人类文明中的丑恶角落。
另一方面,与其他文艺题材相比,科幻作品将反思现实的主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完全受控于科技手段的世界,在那里,婴儿由实验室制造出来、在形成胚胎时就完成了社会阶层的划分,并在洗脑教育中被灌输价值。
相似的,贵志佑介的小说《来自新世界》同样勾画了一幅洗脑教育下的图景,学校通过简单粗暴的价值灌输,来限制孩子们思想与行动的自主性。两者看似谈论着未来的教育,反思的正是当下的教育环境。
除了对教育的探讨,科幻作品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黑客帝国》讨论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阿凡达》拷问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相处之道,《大都会》则更为直白地揭露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剧烈矛盾.....
图片
△《黑客帝国》
如此看来,尽管科幻作品具有特定的叙事主题、亦塑造了独具美感的视觉风格,但它所探讨的远不止科学知识本身,而可以涉足值得全人类警醒的所有议题;在科幻的语境下对严肃命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这让第一季的《爱死机》为观众们带去了难得的惊艳感,而反思内核的缺失也是此次的续集“口碑扑街”的原因。
如齐马在短片结尾跃入泳池,繁复的机械结构在水中飘散,只剩下作为一个扫地机器人的根本内核,对科幻创作来说,这便是“科幻”风格下的反思内核;如巨人尸体身边的围观者散去,表象上的壮观场景终将失去吸引力,而唯有揭露现实社会的盲点中的危机、推动人们对更多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形成科幻作品最大的叙事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