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再起,双方的矛盾根源是什么?五次中东战争又在打什么?

5月4日,巴勒斯坦激进份子从加沙地区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随即以对加沙地带的大规模空袭进行回应,双方冲突至今,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而以色列更是不理国际社会的调停,持续对哈马斯武装进行打击,大有将阿拉伯人彻底赶出去的意味。
图片
按照《圣经》和《古兰经》的记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中东闪米特人的后裔,他们拥有共同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人称之为易卜拉欣)。那么,双方关系既然如此紧密,巴以冲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巴以矛盾又为何难以调解?而先后爆发的五次“中东战争”,又究竟在打什么呢?
01.巴以冲突的根源,宗教问题最为严重
亚伯拉罕原本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迁徙至迦南,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亚伯拉罕与妻子撒拉生下的以撒,便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与妾夏甲(撒拉的侍女)生下的以实玛利,则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因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图片
公元前587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王国所灭,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沦为“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犹太教开始得以广泛传播,犹太教经典《塔纳赫》(也称《亚伯拉罕经》,基督教称《旧约》)开始被犹太人广泛接受,宗教成为了犹太人生存的希望。犹太人相信,上帝终有一天会出手拯救他的选民。
结果,犹太人在被征服了五十年后,即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所灭,波斯国王居鲁士发布文告,释放并准许犹太人返回原来的土地,并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国得以重建。这次复国让犹太人更加坚信,正是他们的信仰,才换来了上帝的拯救。
图片
犹太人被迫流亡
公元70年,罗马主将提图斯率兵攻破耶路撒冷,并随之再次攻灭犹太国,而为了防止犹太人复国,罗马将剩余的犹太人彻底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自此,从摩西颁布十诫,历经千年兴衰的犹太国从此消失,犹太人开始在全世界流亡。不过,流亡中的犹太人并未放弃他们的信仰,而正是由于坚定的信仰,使得犹太人虽然历经两千年流亡,却始终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
犹太人离开家园之后,《塔纳赫》(即《旧约》)却依旧在故乡耶路撒冷地区继续流传。与此同时,耶稣去世之后,耶稣的门徒也将耶稣的故事和教诲写成了书,一个新的宗教就此孕育而生。基督教认为,《塔纳赫》是上帝与子民旧的遗嘱约定,因此将其称之为《旧约》,而新的书籍则是耶稣与子民立下新的遗嘱约定,将之称为《新约》。《新约》的出现,成为了基督教建立的源头,并立刻以燎原之势得以迅速传播。
图片
不过,罗马当时信奉的是希腊诸神,他们对于基督教的壮大极度排斥,将其定性为邪教。然而,基督教义却成功的感化了罗马君主君士坦丁,正是他下令将基督教合法化,这才使得基督教迅速在欧洲传播。
又过了五百多年,阿拉伯世界穆罕默德出现,为了统一阿拉伯半岛,并教化这里的子民,他同样以《塔纳赫》为蓝本,通过加入“真主启示”等内容,又续写了一部宗教著作,于是《古兰经》得以问世。《古兰经》的出现,则拉开了伊斯兰教建立和传播的序幕。
图片
如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承认《塔纳赫》,也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不过,三教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也造成了三者之间的宗教冲突。
三者都承认上帝的存在(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安拉),但对于上帝(安拉)派来的救世主(先知)却有争议。其中犹太教具有典型的排他性,他认为上帝应许犹太人会有救世主(弥赛亚)降临,但只会拯救犹太人。由于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上帝派来拯救全人类的,因此犹太人认为耶稣根本不是救世主,只是个妖言惑众者,同时也认为穆罕默德对《塔纳赫》理解有误,拒不承认其为先知,而只承认亚伯拉罕和摩西为先知。
于是乎,虽然三大宗教同源,虽然他们信奉的是同一个神,但由于教义的冲突,使得他们的矛盾根本难以调和。犹太教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赋予希伯来人的应许之地,而基督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基督遇难而又复活之地,伊斯兰教则认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见上帝的地方,结果导致三大宗教的圣地全在耶路撒冷,例如犹太教的哭墙(西墙)、基督教的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圆石清真寺。于是,自古以来,围绕耶路撒冷的争夺,便始终没有停止过。
图片
综上,虽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血缘关系上极为紧密(事实上仅凭外表很难区分),但由于宗教间的明显冲突,导致双方在文化、民族方面冲突极为严重,而这实际上是造成双方矛盾冲突的根源问题。
02.以色列宣布建国,成为了战争导火索
随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与阿拉伯帝国战争中的失败,巴勒斯坦地区在公元七世纪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此后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并和当地土著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图片
而犹太人在流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坚实的土地财产,经商便成为了犹太人的主要谋生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取代土地开始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此时犹太人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掌握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
然而,当一个民族拥有了太多的财富,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地位,那么很容易便会沦为政治家转嫁国内矛盾的目标。于是,犹太人开始被打上吝啬、剥削等负面形象,甚至直接遭受到迫害,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在德国的遭遇。
图片
因此,为了避免继续遭受迫害,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犹太复国运动”开始兴起。前文说过,犹太人虽然历经了长达两千年的流亡,但由于其坚定的宗教信仰,以及坚持使用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使其避免了被同化,因此当“犹太复国运动”兴起之后,大量犹太人开始纷纷想方设法返回曾经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地区。
凭借着手中的金钱,返回“应许之地”的犹太人,通过向当地人购买土地的方式,重回故土定居,这导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开始越来越多。
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犹太人再度掀起了移民浪潮,而随着该地区犹太人的持续增多,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由于国际联盟于1920年时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便于1922年将该地区划分为了两部分,其中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则为犹太人居民区。
然而,居住区的划分,并未能化解双方的矛盾,双方仍然时常爆发激烈冲突,英国于是又在1939年颁布白皮书,将犹太人的移民数量限制在了7.5万人,并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不过,随着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移民浪潮再度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经多达60万。
图片
然而,随着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持续增多,双方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犹太人希望重新在“应许之地”建国,毕竟自己的祖辈就生活在这里,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则认为,当初将你们赶出去的是罗马人,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们如今肆意侵占土地,就是侵略行为。于是,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该地区的冲突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二战后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弱,以美国、苏联为首的新兴强国开始崛起,为了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在美苏的主导下,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宗教圣地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则国际化。
图片
本古里安宣读《以色列独立宣言》
于是,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结束托管前一天,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仅仅16分钟以后,美国便宣布承认以色列。
早在联合国宣布181号决议通过之后,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代表便直接愤怒离场,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在阿拉伯国家看来,允许以色列建国,就是自己的耻辱。因此,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也门便组成联军,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
03.先后五次中东战争,到底都在打什么?
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到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几乎没有停止,那么先后爆发的五次中东战争,到底都在打什么呢?
图片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意图将以色列扼杀在摇篮。在联合国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中,不仅存在着对巴勒斯坦土地分割的不公平,而且还只规定了双方的国土面积,而没有划清具体的国境线,决议规定具体的边界由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协商,然而双方的这种关系,又怎么可能坐下来协商。5月16日凌晨,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也门七国便以阿拉伯联盟的名义对以色列宣战,4万多军队分别从东、南、北三面发动进攻,直逼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意图直接将以色列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除。当时,刚刚建国的以色列,根本没有自己的军队,全国上下仅有3万多人的民兵,哪里顶得住阿拉伯联盟的进攻,被打的节节败退。
图片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地图
后在美国的呼吁,安理会的命令下,双方决定于6月11日起休战四周。结果,以色列却利用四周时间,在全世界犹太人财力和人力的帮助下,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六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当双方再度交战时,阿拉伯国家面对以色列的迅猛攻势,迅速陷入溃败。此战之后,以色列控制的土地,实际已经超过了联合国划定的面积,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约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图片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争夺战。1954年,埃及新任领袖纳赛尔上台,为了让埃及富起来,纳赛尔于1956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于是与运河原控制国英法两国联手,决定重新夺回运河控制权,埃及的军事实力虽然在以色列之上,但又如何是三国联手的对手。
无奈之下,纳赛尔只好下令凿沉了五艘货船阻断运河,国际社会物资运输就此中断,更要命的是石油运输断绝。结果,以色列、英国、法国遭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无奈之下只得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此战之后,埃及最终实现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目的,但以色列也成功取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图片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反制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的声望迅速得到提高,而纳赛尔也很快以阿拉伯世界领袖自居,开始积极组建阿拉伯联盟并准备再度对以色列进行毁灭性打击。于是,纳赛尔对内加强统治,积极整军备战,对外宣扬泛阿拉伯主义,激励阿拉伯人民反抗犹太人的复国。1964年5月,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并开始袭击以色列,与此同时埃及也向苏联购进了10亿美元的军火。
图片
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地图对比
由于建国以来的遭遇,以色列本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国家,在预感到阿拉伯国家的异动后,以色列决定先下手为强。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只留下了12架战机负责本土防御,其余战机集体出动,凭借着出色的情报工作,以色列战机躲过埃及防控雷达,迅速空袭了埃及全国各地机场,将埃及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后又摧毁了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之后,以色列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突进,在仅仅五天时间内,便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继而攻占了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埃及、叙利亚先后被迫同意停火。此战之后,以色列将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再度有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图片
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灭亡以色列之心不死。接连的失败,让阿拉伯各国感到无比耻辱,阿拉伯各国首脑上台后的宣言,都是“收复失地、灭亡以色列”,再加上美苏为争夺中东话语权,分别对阿、以的支持,双方的战争一触再发。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联合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解组织,利用犹太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动进攻。
当时,以色列对于阿拉伯国家的进攻预感不足,再加上大部分人都在过节,因此战争初期极为被动,至10月10日,埃及、叙利亚便已经初步达成了作战目标,并进一步想要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以北线为重点,利用空军主力对叙利亚部队和后方大城市展开进攻,不仅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形成威胁,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援军。与此同时,集中地面部队,对埃及发动进攻,并于10月15日迂回穿插至西奈半岛埃及军队背后,断绝了西奈半岛第三集团军的退路。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安理会调解下决议停战。此战之后,埃及为了挽救被困的第三集团军,承认以色列主权,双方正式建交,而以色列也归还了埃及的西奈半岛。
图片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对巴解组织的打击。1970年,巴解组织主力军队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并随后介入了黎巴嫩的国内斗争,扶植并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并不时侵入和炮击以色列西北部地区。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兵黎巴嫩,对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军队展开进攻,并袭击了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此后,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就撤军问题展开谈判,但始终难有进展,8月5日,以色列包围了巴解组织总部大楼,6日对大楼展开空袭。后经联合国斡旋,巴解总部和游击队被迫全部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后经五个月的谈判,黎、以双方就以军撤出黎巴嫩的问题达成了《黎以撤军协议》,以色列全面撤出黎巴嫩。
图片
如上,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环绕的情况下,先后参加五次中东战争,然而以色列却是越打越强。如今,巴以冲突再起,但周边阿拉伯国家已经无力进攻以色列,而失去了阿拉伯国家的武力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面对以色列更是难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