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减贫看中国,中国减贫看云南,云南减贫看怒江!

5月18日来自18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官员和专家学者,聚首云南怒江,参加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国际论坛。
150多位中外嘉宾为怒江摆脱千年贫困由衷欣喜,为共同探讨“推进全球贫困治理 促进现代化发展”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议题贡献智慧。
图片
与会嘉宾围绕
“交流减贫经验 深化共同发展”
“巩固减贫成果 促进乡村振兴”
“推进绿色减贫 共建生态文明”
3个议题
进行充分探讨与对话
“中国经验”
“中国启示”
“中国方案”
成为热议焦点
图片
贫困是全人类的敌人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
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提前10年实现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云南
也交出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
全球减贫看中国
中国减贫看云南
云南减贫看怒江!
这是有依据的
图片
云南怒江独龙江乡
作为脱贫攻坚和攻克生态贫困的头号工程
作为中国减贫典型案例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刻
怒江喜报频传——
全州所有贫困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
怒江州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重中之重、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
占怒江州总人口60%的32万“直过民族”
摆脱千年贫困
实现全面小康
创造了我国精准扶贫事业
“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怒江篇章”
图片
图片
今日之怒江
无论是散落在怒江、澜沧江两岸的
傈僳乡、普米村
还是云上人家怒族寨
村村寨寨都发生了各族群众
亲身感受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图片
打赢脱贫攻坚战
怒江奔腾,高山入云。在巍峨陡峭的大山之上,一个个小村庄零星散落着。这里是怒江贡山县独龙江乡。
图片
之所以讲独龙江乡,是因为它是中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最能体现中国减贫的艰难。
图片
独龙江乡处于“三江并流”腹地高黎贡山区,自古以来,每年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与外界隔绝。
如果修路,这里很难找到平地,从谷底修一条路到上方100米处的小村,看着近在咫尺,却需要来回绕五六个“之”字,长度能达几千米。
图片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像独龙江乡这样的深度贫困乡村,在全国还有很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图片
目标锁定,谁来帮扶?领导干部先上!共产党员先上!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短短几年间,走遍了全国所有连片特困地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一把手负总责。
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优秀工作人员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
图片
贫困人群如何脱贫?办法是实施“五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图片
啃下最后硬骨头
怒江贫情:一个具有全球特征的“独特挑战”
图片
怒江州是典型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中国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可以说, 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具有的贫困特征,怒江州都有;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没有的贫困特征,怒江州也有。
图片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加上缺少强大的外力推动,怒江州发展滞后问题一直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与落后如影随形。
怒江州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排在全省乃至全国末尾末端末梢,各族人民绝对贫困的帽子,一戴就是半个多世纪。
图片
怒江之贫,贫在“地势”
图片
怒江州98%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有长达450公里的国境线,“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高山峡谷的独特地势,形成了狭小、破碎的生产生活空间,发展严重受限。
成千上万个居住点散落在高山峡谷深处,基础设施建设异常困难,生存发展环境极为恶劣。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
图片
行路难、运输难、修路难始终是怒江州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障碍。20世纪50年代,怒江州没有一公里公路,1978 年才实现了县县通简易公路。
党的十八大以前,全州有600多个自然村未通公路, 部分地区群众出行靠走路、运输靠人背马驮,跋涉于雪山峡谷之间。
怒江之难,难在“直过”
图片
怒江州是中国“直过民族”最为聚集的州市, 4个主体民族中就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3 个“直过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怒江州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绝大部分村寨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各族群众只会说当地民族语言,采集、渔猎经济与刀耕火种的农业经济并存。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贫困地区实施了普遍性的扶贫政策, 但没有充分照顾到这里的特殊性。
党的十八大以前,怒江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5年,40%的老百姓不会讲国家通用语言。
怒江之坚,坚在“叠加”
图片
怒江州集山区、边疆、民族、宗教“四位”一体。既受历史、自然地理、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又与民族宗教、文化习俗、国防安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是典型的素质型贫困,又是明显的条件型贫困;既表现为贫困人口个体生产生活困难,又表现为区域整体发展滞后。
图片
在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总决战中,“怒江之战”,堪称“上甘岭”战役。
图片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重中之重、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怒江贫困程度之深为全国之最。
如今,高黎贡山区隧道贯通,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公路,跨江跨河有大桥,独龙江乡贫困封闭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
图片
脱贫战役的怒江经验
怒江“上甘岭”之战,注定是一项创举。
怒江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摆脱千年贫困,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与国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保护有机结合,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脱贫之路。
图片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力度,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帮扶、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图片
不断完善“挂包帮”长效运行机制
不断完善“挂包帮”长效运行机制,持续做好“转走访”工作。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各族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难题,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图片
着力解决素质型贫困
素质型贫困是各族群众贫困的根源。怒江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于是,怒江州以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为抓手,帮助各族群众改变贫困的心理状态,摆脱安贫守贫的观念习俗。
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乡村文明建设的怒江经验。
图片
稳定就业保增收
就业是“稳得住、能发展”的头等大事,怒江州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建成了67个集中安置点,52个就业创业服务点,91个扶贫车间,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就医就学。
几年来,通过省外、州外转移就业,州内企业招聘就业,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安排公益岗位就业和各族群众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转移输出了全州包括搬迁群众在内的18.15万人,全州基本上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人就业。
图片
打好独特怒江生态牌
林下种植草果,林中放养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旅游和谐共振,独龙族打出独特的生态牌。
其中,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是与大自然最具亲和力的林下产业,是云南绿色食品的“怒江牌”。
如今,怒江已成为我国草果核心产区,和云南省最大草果种植区,青山密林下的草果正成为怒江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银果。
图片
大手笔打造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怒江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导产业,提升脱贫质量的民生产业和拉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大手笔打造“怒江花谷”景观产业,为怒江大峡谷全域全景旅游拉开了序幕。
图片
打造大峡谷景区“生态+”怒江样本,将各族群众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以及“怒江花谷”上持续投入和付出,与雪山、峡谷、森林、湖泊、原始怒江河道自然景观和直过民族原始、神秘、独特的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生增值。
图片
怒江跨越,一跃千年
怒江跨越,一跃千年,怒江州在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总决战中,同时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实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全面小康。
图片
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江群众半年大雪封山不得外出的历史。怒江、澜沧江两岸36座“溜索改桥”项目的建成,告别“过江靠溜索”的历史。
图片
“保泸高速”的开通,告别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兰坪丰华通用机场的投入使用,圆了各族人民的“飞天梦”。贫困、封闭怒江已经成为历史,幸福、美丽新怒江正向世人走来。
图片
“一步跨千年”成了怒江发展的真实写照。
图片
我们坚信,乘着东风,严深实守护,精而细推进,把生态保护的底线牢牢守住,一定会推动形成新开局里“怒江”奔腾新气象!
图片
图片
“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来源:云报客户端、云南日报、云南网、云南社会科学、微信公众号“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怒江传媒”、云南扶贫热线等
编辑:袁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