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青岛老“五朵金花”四朵已入局,跨界造车缘何扎堆?胜算几何?

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继创维之后,又一家电巨头加入跨界造车阵营。5月18日,美的官宣其威灵汽车部件三大产品线投产,并发布5款汽车零部件产品。面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热潮,曾退出造车业务的美的再次高调进军汽车行业。
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已不新鲜,在整车业务上惨淡收场者也不在少数。整车制造的“重资产”特质,对企业现金流而言无异于一枚定时炸弹。前车之鉴下,包括格力、美的、TCL等家电企业纷纷转向汽车零部件生产。从面向C端直接销售的整车业务转向B端产业链,为整车厂提供汽车零部件,成为一些企业跨界造车比较稳妥的路径。
近几年,青岛汽车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已经成为不亚于家电和轨道交通的千亿级支柱产业。尤其是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风口上,青岛制造业老“五朵金花”中,已经有“四朵”布局汽车领域。
四朵“金花”入局
与其他头部家电企业类似,海尔、海信跨界造车同样选择了比较安全的路径——与汽车产业巨头合作,而不是直接造整车。
海尔与汽车巨头的合作紧锣密鼓。3月25日,海尔集团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新能源和智能化车辆应用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4月10日,海尔集团与奇瑞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全球引领的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此前,围绕车联网信息化服务和汽车交易平台、汽车硬件等领域,海尔旗下的海尔资本已经投资了多家相关企业。
海尔集团与奇瑞控股集团签约现场
另一家电巨头海信于4月20日首次对外透露汽车电子产业布局,即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整车热管理。在2021青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上,海信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刘宏举介绍道,海信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核心零部件为切入口,同时依托新型显示技术优势跨界布局座舱电子领域,以汽车空调资源优势布局新能源车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热管理领域。
图片
海信汽车电子产业三大布局
双星除了造轮胎,也积极布局汽车后市场。5月13日,双星与华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胎联网”、数字企业、智能制造、智慧轮胎、安全出行等展开合作,打造数字轮胎产业生态。今年3月,双星“基于5G的车路协同胎联网‘智慧云’平台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2020-2021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
图片
5月13日,双星与华为签订合作协议
澳柯玛集团2017年11月与西门子集团签约共同打造“澳西智能机器人”,从事特种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AGV)等合作研发及产业化。2018年2月,澳柯玛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完全自主运行的无人驾驶车,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驾驶方案,可在封闭半封闭的区域内实现自主导航、人工智能自主行驶,可应用于定向物流、观光旅游、巡逻安防、港口转运、公交环卫等多个领域。
图片
2018年2月,澳柯玛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完全自主运行的无人驾驶车
也就是说,青岛制造业老“五朵金花”中,除了身处食品饮料行业的青啤,其他四朵“金花”均已入局汽车产业。
“押宝”汽车产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的来临,在众多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大背景下,家电企业也谋划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通过跨入造车行业,来布局下一场机遇风口。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
家电企业之所以争相渗透汽车行业,一方面在于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虽然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几年发展迅猛,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1.75%,但增速极快,比上一年增长近三成。头豹研究院分析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46万辆,行业仍存近10倍的增量空间。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家电市场的饱和,家电销售低迷,行业利润大幅缩水,家电企业增长和转型压力加大,纷纷加大To B业务的拓展力度,开辟“第二战场”,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日韩家电企业的转型经验也为中国家电企业带来启发,譬如韩国LG成为雪佛兰Bolt核心组件供应商;日本松下在转向住宅和汽车业务后,盈利可观……
此外,相较于一台空调、冰箱,几十、几百元的利润空间,汽车属于“一本万利”的产品。部分企业希望复制家电在渠道和销售方面的经验,即短期内将产品做到一定规模,以量换生存空间,从而对冲经营风险。
“如果说中国的家电制造业每年贡献的产值超过10万亿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家电的10倍到20倍,可能高达100万亿以上。”创维集团创始人、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说,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大的世界变革,让创维汽车拥抱新能源汽车行业,然后做大做强。
跨界造车胜算几何?
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具有硬件和软件集成能力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将开启第二轮智能化新势力浪潮。
在经历上一轮造车“滑铁卢”之后,家电企业此番入局“造车”比较理性、谨慎,他们不再像百度、小米、滴滴等科技公司那样切入整车制造,而是发力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业,诸如车载空调、显示屏以及智能操作系统等。
从整车制造商转向汽车配套产业的供应商,家电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风险更小,机会更大。TCL创始人李东升表示,“会搭上新能源汽车的列车,但我们不会去造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关键器件的提供商。”
透过海尔在汽车产业的布局可以看出,海尔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汽车制造相关企业,同时专注车和家的智能连接,实现万物互联。
海信进入汽车电子产业,定位很明确,就是服务主机厂,做智能汽车关键部件与方案一流的供应商。海信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刘宏举表示,“对新兴产业拓展的基因,以及多年来在智能交通、显示技术、空调产业的技术深耕和产业基础,让海信自然而然进行了汽车电子产业的布局。”
近年来,海信依托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汽车电子领域重点针对车联网、智能座舱、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发力,抢占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扩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
汽车公社主编石劼认为,跨界造车优势和短板同时存在。与手机、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相比,汽车产业对于器件的稳定性、可靠性、生产良品率要求高很多,同时涉及到更多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