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CGTN抢发出错酿乌龙事件,拼时效可以牺牲新闻真实?

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关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之栋梁。
哀痛之余,在媒体上出现了官媒报道袁老去世的“乌龙”事件。
官方新华社报道,袁老是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图片
不过,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提前报道了消息。
后在11点57分,在社交媒体上致歉:“经核实,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对此前报道不慎深表歉意”。
图片
袁老住院有一段时间,媒体也已知悉相关情况。
正因为袁老的身份,众媒体也格外关注他的病情,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会出现“抢报错报”,根本原因还在于核实程序。
从正常程序来说,应以医院方面的正式信息为准,但医院内部接触病患的部门人士不止一个,媒体会想方设法打探内幕消息,记者们平时采访,这也是惯常做法。
对于这么受国人关注的人物,媒体之间有比拼发布消息速度的竞赛。
在这个比拼中,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互联网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记录,也做评判。
抢到第一代表报道能力,因为“首发”是重要指标,第二名哪怕晚一秒,都可能算不上“原创”了。
抢到了你是第一,抢错了,你是错报第一。
要想得多大的功,就要担多大的责。
错报的代价是公信力折损。
但即便如此,各家媒体也都在盯着兄弟媒体有没有抢发消息。
图片
我在新闻机构干过记者,也做过编辑,从实操角度说,新闻部门的压力山大,前方记者只能尽量找权威部门核实。
后方编辑部门只能核实结果,就会把已经准备好的文稿发送出去。
新闻部承担不起报道“落后”的责难。
从CGTN的致歉中,看不出是因为操作失误而抢发,应该还是在最终核实环节上出了问题,酿成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
相信他们团队内部一定在深刻反思流程,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在这类新闻事件中,其实最终核实出处只有一个,不是有多个,没找对那个最终权威核实人士,极有可能出问题。
图片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发出去的文字,泼出去的水。
重大新闻事件,和交通路口的“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是相同道理,
抢了这次不出事,下次难保不出大事。
CGTN团队,这次抢了红灯,撞上了枪口,引以为戒。
袁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