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陶工——龙山文化的制陶技术

图片
山东龙山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生产力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陶器生产方面,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最高发展阶段。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繁多,根据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炊煮器、饮食器、汲水器和盛储器四大类别,其中与饮食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是炊煮器和饮食器两大类别。
一、日常生活类陶器
(1)炊器:鼎、甗(yǎn)、鬲(lì)、鬶(guī)
图片
图片
甗(yǎn)
图片
鬶(guī)
(2)饮食器:杯、钵、碗、豆、盒、盘、器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足盒
图片
器盖
(3)盛器:瓮、盆、壶、罐、罍
图片
图片
二、陶器制作流程
(1)原料来源及加工
陶器的原料包括陶土和羼(chàn)和料。陶土采集后需要对其进行加工,黏土的颗粒越细,其可塑性越大,烧成制品越光滑细腻。
图片
陶器制作流程
(2)沉淀,除杂
把陶土放入大缸或水池中浸泡,使粗砂沉淀,除去漂浮的杂质,再把泥浆倒入沉淀池,风干。
(3)晒干,练泥
把陶土晒干,置于阴湿、温暖、不通风处陈腐一段时间,促使泥料中水分的均匀分布,促使有机物的腐烂,并产生有机酸,提高泥料的可塑性。
使用时取出进行揉练,使泥料进一步均化,排除气体,改善泥料的结合性、可塑性,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图片
陶器制作流程
(4)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
泥条盘筑法较为原始,有拍打成型和提拉成型两种。提拉成型较拍打成型更为进步。
图片
泥条盘筑
快轮拉坯
快轮拉坯技术更为先进,就是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通过双手的捧托、挤压、提拉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初坯成型后还要进行修坯,刮掉多余的泥料。
快轮拉坯所制陶器一般器型规整、器壁较薄,器底和器壁内外会出现螺旋式拉坯指印,器底下面有偏心涡纹。
图片
快轮拉坯
捏塑法
捏塑法主要制作一些艺术品和附件,如陶球、鸟首形饰、鼎足、鸡冠耳、盲鼻、贯耳、杯的把手等。制作时往往配合切削、镂空、按压等辅助方法。
模制法
模制法通常用于器物最小单位。模制品一般内壁光滑,无泥条盘筑痕和快轮拉坯痕,三袋足连接处过渡自然、无拼接痕迹。
图片
模制法
(5)修整装饰
修整和装饰一般前后相承,但有时同时进行,有的修整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修整技术发达是丁公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一大特色。
修整的目的一是去除成型时的痕迹、获得美观的效果,二是将器物修得更规整、将器壁修薄和厚薄均匀,如一些薄胎杯、蛋壳陶高柄杯等。
图片
修整
陶器表面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即纹饰。
装饰
(6)烧制
待陶器修整装饰完毕,阴干一段时间后,即可烧制。
三、陶器专业化生产
(1)把手
陶器把手的制作是首先轮制一个圆筒,然后使用一种尖锥形切割工具,在旋转的轮子上将圆筒切割成一个个矮圆筒,每个矮圆筒又可作二或三等分,每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制作一个把手。
(2)泥质陶鼎足
将圆筒等分成不同的三角形,用手稍加加工,即可做成这种鼎足。
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集中表现在普遍使用轮制上,制作的陶器厚薄均匀,质地坚硬,色泽纯正,造型优美轻巧,装饰简洁典雅,器物种类丰富多样。这一时期的技术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近期热文:
改变历史进程的调味品,盐对中国的影响
铜纵目面具: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青铜面具
西汉帝陵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