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陕,一顿没面真的没劲儿啊!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安晚报》上做西北美食连载的贾平凹,大概率不会想到互联网时代,竟会把他最爱的肉夹馍弄成如此模样。
图片
*小九咥西安
比如某知名连锁店的辣炒牛肉肉夹馍,馍质地松软,入口完全不费功夫——与其叫馍,不如说厚煎饼来得更准确。
夹的也早就不是令三秦大地人民垂涎三尺的腊汁肥瘦肉,小炒菜成了主旋律:炒牛肉,炒羊肉,炒土豆丝,统统夹进“馍”里。
即便基础款如腊汁肉,也成了“腊肉加汁水总重量平均每馍80克,加减不超过5g”的执行准则。
图片
在连锁快餐店,几乎找不到分量这么足的肉夹馍
*今日最焦点
“快速可复制,健康有噱头”成了如今一二线城市的美食标配。
商家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嗅着“下一个爆款”,碳水大省的陕西也被迫成为连锁主力军。这里不过分依赖食材的面食组合,可以让一切流程标准化。
于是乎在今天,没谁不知道肉夹馍,没谁不知道臊子面油泼面,但要说真滋味是啥模样?除了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其他人大概是没概念的。
图片
如今无人不知的油泼面
*谷歌
图片
“汤,陈汤,一年两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汤锅,肉皮朝上,加绍酒、食盐、冰糖、葱段、姜块、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烧开,小火转焖,水开圆却不翻浪…
最好配刚出炉的热白吉馍夹着吃,这便是所谓“肉夹馍”。是馍夹了肉,偏称肉夹了馍,买主为了强调肉美,也便顾不得语言的规范了,奇怪的是这个明显错误的名称全体食用者皆承认,可见肉美的威力了。”
这是贾平凹吃过的肉夹馍,一个让人满嘴流油的存在。
图片
光看文字就已经感受到肉夹馍的香
*魔都食鉴局
上世纪70年代末,初出茅庐的陕西小伙贾平凹在《西安晚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文,那是当时文艺部编辑张月赓不断帮他修改后得来的机会。
贾平凹开心坏了,纸媒大如天的年代,在报纸上发表个内容,可以给任何以写作为生的人铺一条康庄大道。
贾平凹因此跟《西安晚报》的编辑们混熟了脸。此后数十年,只要有文章,就首选《西安晚报》上发表。
图片
年轻时的贾平凹(左)
*搜狐
《肉夹馍》是当时的一篇,类似的陕西美食他连载了二十多篇,取名“陕西小吃小识录”。站在今天往回看,这二十多篇短小精干的美食,仿佛是后来贾平凹小说故事的起点:美食、土地、人物,那些后来让他成名的东西,这些文字里都有。
“清晨,或是傍晚,食摊安在小巷街头,摆设十分简单,一个木架,架子上是各类碗盏,分别放有盐、酱、醋、蒜水、油泼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炉,炉上有锅,水开而不翻滚,锅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块的羊血。羊血捞在碗里,并无许多汤,加各类调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鲜嫩汤味辣、呛、咸,花椒、小茴香味窜扑鼻。”这说的是街边的辣子蒜羊血。
图片
辣子蒜羊血
*搜狐
但创作这些文字时的贾平凹,还处于风格实验阶段。二十多篇美食札记,篇篇风格都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意味。
比如腊羊肉,上来就说慈禧在庚子事变后来到桥梓口坡道,闻到腊羊肉的香味,便停下不走了。
从头读到尾,内容严肃正经,仿佛真的发生过一般,也难怪后人写腊羊肉,纷纷都说此物为慈禧最爱。
图片
腊羊肉
*新浪
出处其实是贾平凹这儿,只是当时写腊羊肉的贾平凹并不知道,自己后来可以成为中国文坛如此重要的人物。
图片
你或许想不到,贾平凹也喜欢逛菜场。但对于作家而言,逛菜场的绝对不只是买菜这么简单。比如在西安的十字街菜场,贾平凹就能一边买菜,一遍参透一座城市人与人的关系密码:
图片
白叔叔在西安的小南门市场
*《街头美食斗士》
“赶市最早的是那些富态的老太太,她们保养得很好,老爷子或许是有过很高的职务,如今退休在家;家里有的是钱,缺的是青春”;
“赶市最迟的,永远要数那些机关小干部了。这些人,一年四季穿着四个兜的中山服,留着向后倒的背头;似乎什么都不大缺,只是缺钱,什么又都不大有,只是常有病”;
“最不爱上市的是有些知识分子。他们腰里的钱少,书架子上书多。妻子给了钱让去上市,总是不会讨价还价,总是不会挑来拣去,又总是容易上当受骗,又总是容易突然忘却”
图片
*谷歌
于是在菜场最得志的,贾平凹得出结论,还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太太们。她们各个口舌伶俐,斤斤计较,明明口袋里还有钞票,为了砍两毛钱偏偏要说自己没有了。“边走还边责骂,这买菜的真小气!”
小小的菜市场,大大的社会缩影,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在生活的方寸之间,喜怒哀乐尽染于匆匆的面庞之上。
也难怪贾平凹会说,“一个生人,第一次来到十字街心站定,立即会人生观得到改变:嘿,这个世界真够丰富!人生于世也真够留恋!什么不可吃得?什么不可买得?哪儿来的人这么多,这么匆匆忙忙的又都是去干什么?”
图片
食物是一片土地最有人情味儿的名片。
图片
各种西安美食
*知乎
关中人贾平凹深知这点,于是不断用文字,不遗余力的为家乡的滋味做推广。
在这本集结成册的《舌尖上的西北》里,你不仅能看见贾平凹过去50年文字风格的变迁,还能真正从本地人的角度吃懂西北这片土地。
图片
“这是一个八百里的黄土积壅平坦富饶的狭长谷地。自盘古以来,这里便是养人的黄土… 大蒜生紫皮,辣椒吊长线,黄牛大如骆驼,毛驴叫声赛雷。万事万物得受于地面辽阔之粗犷,人为万物之首,必然形成向外扩张之民性。”
在《论关中》里,贾平凹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如此描述。
在这片土地上,英雄人才辈出,人们喝西凤,吃泡馍,唱秦腔,活出一代雄壮。
图片
*搜狐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豆瓣@leilei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来这里找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