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多地发出安全警示:这种海鲜近期谨慎食用,若中毒无特效药!

夏季正是海鲜烧烤大受欢迎的季节,不过近期秦皇岛、唐山、宁波等部分沿海地区纷纷发出消费提醒:要谨慎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海鲜,以防出现食物中毒。
但事实上,贝类海鲜出现毒素并非贝类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夏季出现的赤潮引起的。
什么是赤潮?它为啥会导致贝类“带毒”?
赤潮究竟是什么?除了在赤潮高发期谨慎食用贝类之外,我们还应该如何避免赤潮的伤害呢?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图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涌铨接受采访时介绍,“有多少种浮游植物,理论上来说就会有多少种赤潮,我们现在从全球范围看到的趋势是,引起赤潮的这些优势种开始出现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有毒化的这么一种趋势、这么一种现象。
袁涌铨表示,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海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会使得近海的赤潮暴发频次不断增加,并且有面积扩大的趋势。而导致赤潮发生的有害藻华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这就使得赤潮并不仅仅是红色,“颜色上来说,我们其实还会看到有酱油色的海水变色现象,包括黄色的、绿色的各种颜色的海水变色现象。”
而引发赤潮的这些有毒藻类,贝类吃了它们以后,人如果再吃贝类的话就会产生中毒甚至死亡的威胁。结合这几年我国沿海城市海虹等贝类毒素中毒发生的情况,海虹等贝类毒素中毒的风险在4月-5月比较高。在贝类中毒高风险期,建议不吃或少吃毛蚶、海虹等海鲜。食用其他贝类海鲜时一定要去除内脏食用,且一次不宜食用过多。
图片
受到一些游客喜欢的海洋“蓝眼泪”现象
同时,专家提醒大家,在海边如果发现海水出现异常的颜色,尤其还伴有异味、出现死鱼死贝等现象,一定要远离海水,并向海洋渔业部门进行报告。而受到一些游客喜欢的海洋“蓝眼泪”现象,其实也是赤潮的一种,代表这个水域的水体富氧化程度比较高,游客也尽量不要去触碰海水。
为什么现在吃海虹易中毒?和其中含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有关
海虹又称贻贝、青口、淡菜,是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双壳黑褐色。近年来,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这种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毒海虹中含有的麻痹性毒素毒性很强,和河豚毒素、织纹螺类似。这种毒素不光可能在海虹中出现,在扇贝、牡蛎、毛蚶等贝类食物中同样可能出现。
常见贝类海鲜有这些
图片
海虹(又名贻贝、青口、淡菜)
图片
毛蚶
毛蚶、海虹(又名贻贝、青口、淡菜)、文蛤、花蛤、生蚝、翡翠螺、大连鲍、带子、蛏子等。
如何预防食用这类海鲜中毒?
1、在购买和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
2、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3、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爱吃海鲜的“吃货们”,享受美味海鲜要注意这些问题
1、处理海鲜要注意
如果皮肤上有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水中的海鲜等生物,处理海鲜食品时,尽量戴上手套。
2、一定要完全加热
海鲜,不能生吃,其中包括生鱼片,制作生鱼片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被鱼鳍和鱼皮上的创伤弧菌所污染,食用同样存在感染风险。
高温烹调可以杀灭海鲜中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等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3、生熟分开
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饪工具(案板、刀具等)的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4、要限量
由于海鲜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不宜大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类食物50—100克(不超过2两)。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石慧 综合自央视网、浙江在线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工人日报微信公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