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晶桥镇石山下村:点“石”成金 留住乡愁

山峦、小桥、流水、垂杨柳,青砖、小瓦、长巷、石板路……走近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五百年桂花醇香扑面而来,两百年古祠堂诉说着千年村史,中国供销博物馆重温历史找回记忆……近日,江苏省公布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名列其中。
图片
古韵乡村 文化传承越千年
石山下村全村农户160户,常住人口650人。石山下村文化历史渊源流长,1245年建村,至今已有776年的历史,因村前有一座石山而得名。石山下至今保存着源于西周的13本刘氏宗谱,今年已九旬高龄的刘传贤,他的一生都在修宗谱。“村里最珍贵的是刘氏宗祠保存至今的族谱。”刘传贤老人说,刘氏先祖1245年从云南迁徙至南京,落居洪山村,后改名石山下村,迄今已有25代,祠堂保存的13本刘氏族谱源起西周,族谱内记载不仅有宗族家礼、家训、家规,还有先祖画像及先辈功业等。
图片
位于村庄西北角的刘氏宗祠是石山下最古老的地标性建筑,刘氏宗祠建于1820年,400多平方米,三进三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祠堂内梁柱、石刻等精美依旧。历经200年人世沧桑,迄今仍完好保留于村前,2006年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村古祠堂大门前,两棵400多年预测收成的流苏树,这两棵树结的果实年年外形各异,形似五谷,当地人都叫它“年成树”。当地人说,五谷树四月花开如飞雪,端午前后结果,果实形状一年一变,或似稻谷、或像玉米、小麦、高粱等。村上老人说,这年成树,能预报庄稼的收成呢。
图片
走进石山下村中心位置,一幢青砖老房子前,一棵有500多年树龄的古金桂花树着实让所有人开了眼。树冠有几十平方米,有20多根分枝,都已钻进土里。最粗的有手腕粗,最细也如手指般。这棵老桂花树树干直径有50厘米左右,树干上还有些树洞,能伸进一只胳膊。距这棵金桂20多米远处,还有一棵树干10多米高的银桂,树干直径有40厘米左右,这棵银桂也有400多年树龄。每年桂花开时,清香溢满全村,更奇的是,两棵树每年都开花两次。说起两棵老桂花树的历史,村民刘传云说,听上辈人说,这两棵老桂花树是其祖上随村里的戏班子到湖南唱戏时带回来种的,传到他这辈已不知多少代。
还乡再造 延续村落文化留住乡愁
静静停放的老纺车、煤油灯、新四军军用水壶……2016年,晶桥镇综合利用石山下刘氏宗祠建设了石山下村史馆,村史馆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对古村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乡贤名人等进行展示。从静静停放的老纺车、旧犁耙中,人们看到了刘氏先祖带来中原农耕文化、纺织技术,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垦田、繁衍生息的流光岁月。也从“十三本宗谱及英才先贤”陈列中,看到芮氏族人“修德立身、表见于时、策名效忠、宣力于国”,把家与国连在一起的世代情怀。在寻根溯源中,弘扬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热土篇”,则追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芮家村战斗的红色历史,站在油画《陈毅粟裕新桥会师》面前,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听到“抗大九分校”传出的抗日歌声。村史馆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初心,言传身教,将这份信念与忠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图片
缝纫机、搪瓷盆、永久牌自行车……2019年4月,位于石山下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开馆营业,这是全国最大的供销社主题博物馆。石山下村供销博物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博物馆陈设合作溯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再铸辉煌五大篇章,分别讲述了中外供销合作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我国供销合作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大潮下供销合作社完成的一系列改革;全国总社恢复成立后,供销系统展现出的全新面貌以及江苏省内供销合作事业的特色与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新成就,旨在展示供销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寻回记忆,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传承供销文化的新基地、新视角。在这里,老一辈们可以重温历史、找回记忆,年轻一代可以了解父辈生活、品味供销文化。
图片
2014年以来,石山下村作为溧水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点之一,在充分考虑石山下村的区域特点、地理环境、产业特色、文化特征等因素上,确立了以“还乡”再造为理念基础,以“乡村度假”为龙头带动,以文化创意为产业向导,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打造特色美丽乡村的路子。2017年,石山下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020年,入选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单,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在石山下村东侧,一座钢架结构别具一格的玻璃房映入眼帘。这是过去荒弃的碾米坊,长满杂草,墙壁破烂不堪。2015年,当地邀请台湾设计师吴思让通过设计改造,这里变成了碾坊工作室。碾坊工作室保留了原有的外墙建筑,使用玻璃房材质,让破屋老房充满艺术感,既保持了原来的乡土风貌,又提升了村庄品质,吸引不少创客们。目前,石山下已经聚集了包括小村书屋、印染民宿等16处创客作品。
美丽乡村游 唱响富民曲
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甜美\农家乐的菜都是乡土的味道\米糕、麦芽糖、手工豆腐的清香\吸引了如织游客的目光\心里涌起了怀旧的情怀……正如诗中所描写,石山下村旅游热,也引爆了村里的农家乐和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在石山下有一家叫南塘小院的农家乐,庭院里竹亭假山、野花青草,搭配竹房,屋内陈设着清一色的竹桌竹椅等家具。
图片
“农家乐是石山下村建设时政府帮助我们打造的,我们的菜都是地道的绿色农家菜。”农家乐老板傅竹平告诉记者,他原本在乡镇企业上班,随着家乡的发展,决定在家门口创业,现在每年收入有二十几万。
沿着路边随处可见老屋改造而成的农家乐,桃李家、高大师乡村啤酒吧……目前石山下已经有大大小小13家农家乐。
近年来,晶桥镇通过举办山地自行车赛、年货大集市、“七巧生活节”等文化活动,石山下村的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在2020年农历七月初七石山下“七巧生活节”期间,一对对新人在五百年桂花树下见证不渝爱情;游客们漫步在古村落的青砖小道,徜徉在别样的文创集市,体验千年古村落的七夕文化内涵,点燃了乡村旅游消费新热情,当地富硒农副产品、富含当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供不应求。
图片
石山下村里的南京首家乡居民宿一一未见山乡居民宿,则在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宅故居里,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在不改变原有民居格局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旧屋舍的材质及砌筑方式,并利用几栋古老民居中间的庭院串联起酒店内的大堂吧、全日餐厅、咖啡吧、茶室等,同时以杂墙作为主要的景观标志,营造出乡村艺文空间群落的感觉。走进门厅,看到的是老墙残壁与现代风情的完美融合,古朴的房屋、干净的院落、创意的摆设,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和谐。在这里不仅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远眺群山,还能置身文化氛围,感受古朴的气息,心中顿时涌起浓浓的人文乡愁。虽然价格不低,但每到节假日都是生意爆满、一房难求。未见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46家农屋的材质和砌筑方式,吸引了不少创客来村里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图片
来自南京市区的游客刘先生夫妻带着20多岁的女儿这个周末入住石山下未见山民宿,一家三口在石山下体验一起动手打一块绵密的米糕,品尝自己亲手打的米糕,热气腾腾混合着米香,咬一口软糯香甜。“我们一家在这里感受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采购富硒农副产品,收获满满。”刘先生高兴的说。
从“未见山”乡居酒店出来,就看到一家小巧别致、农屋改造而成的咖啡馆。“享受这里的风景,更喜欢生活和工作融入在一起。”咖啡馆老板罗洪涛是一名“80后”,是溧水区和凤镇人,三年前来石山下创业,经营咖啡馆、摄影馆,现在月入过万。(张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