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之秀:五大历史名楼

汾阳,因位于汾河西北,按水之北曰阳而得名。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
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史,其中1600多年为州府郡治所。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汾阳城区一直为晋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阳市区便是由原来的汾州府城、汾阳县城发展而来。
原汾州城是罕见的“五座连城”,由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四关城墙虽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实,甚至不少有包砖。这种独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内王府、庙宇、寺坛等占了大部分空间,越发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开辟生活区,久之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聚居区域。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城内原有西府街、府学街、太和桥街等9街和养济巷、豆腐巷等18巷,有钟楼、鼓楼、文庙、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等古建。
汾州城历来被称作“四阳城”,因四面皆可有阳光得名。与中国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与子午线成约33°夹角,采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称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称之。所以汾阳市区大部分街道及房屋方向与地理方向有偏差。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山川灵秀之处,楼阁是自然的点缀,是登临的胜地。而市井深处的过街楼阁,虽然少了这朝云暮雨的钟毓,却也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浸润。山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在数十座古城之中,矗立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楼阁,晨钟暮鼓,碧瓦朱甍。她们作为城市的地标,见证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悲欢离合的往事,见证了历史大势的风起云落。
汾州府(汾阳)鼓楼
图片
明成化六年(1470)由汾州知州伍琇主持修建。高18米,门洞高5米。四面通车马行人。1940年因妨碍日军汽车通行,鼓楼被下令拆除。汾阳以前最繁华之地便是“鼓楼底”,即紧挨鼓楼的旁边。
汾州府(汾阳)南关南熏楼
图片
汾州府城原先是由一座主城与四座关城组成的,四关之内各有一座标志性楼阁,南曰南熏楼,北曰五佛楼,西曰三皇楼、东曰辛巷楼(真武楼),辛巷楼是被侵华日军拆毁,五佛楼则毁于战争。目前硕果仅存的便是南熏楼了。南熏楼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高17.26米,共二层四檐,层檐相叠,翼角高挑。
汾州府(汾阳)北关五佛楼
图片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2004年在原址重建完工,依然使用纯木结构,但改用了黄琉璃瓦,相比南熏楼的灵动,五佛楼的面貌更显庄严恢宏。
汾阳仁岩市楼
图片
位于仁岩正街十字口,建于民国九年(1920),由村内武家捐资修筑,样式与文水孝义镇市楼基本相同,造型典雅。1947年左右毁于国共内战。
汾阳仁岩魁星楼
图片
位于仁岩楼东街上,建设时间与毁灭时间皆与市楼相同。
来源:汾阳微刊
原标题:汾阳文化|汾阳五大历史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