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就是我的家

图片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图片
讲述者:田薇
·点击收听·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一个波兰犹太人家庭,为了反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政策,他在两岁的时候,全家迁到中国,后来定居天津。16岁那年,他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英文《京津泰晤士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他以笔为剑投入抗战。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在中国奔赴南京、广州、武汉和山东台儿庄前线战场等地采访。身为犹太人,他对于被压迫民族的痛苦感同身受,甘冒危险参加掩护中国平民的行动。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他志愿为保盟工作,编辑《保盟通讯》英文版,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为中国人民募集国际援助。
1941年香港沦陷,他一度被日本侵略者抓入集中营,历尽磨难后越狱成功。1944年他积极参加中外记者团赴陕北采访。在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深入走访人民群众之后,他撰写的《人民之战》一书在伦敦出版。1944年,他离开了中国,但他仍然关心中国,笔耕不辍,在美国出版《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等著作,继续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革命。
图片
1951年,爱泼斯坦再次接到宋庆龄的邀请,请他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在宋庆龄心目中,如果找一位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专家,没有比爱泼斯坦更合适的人了,他热爱中国、经验丰富又精通新闻传播。爱泼斯坦非常高兴,为了能够成行,他和妻子邱茉莉一起,冲破美国反华势力的阻挠,从美国取道波兰,绕了大半个地球之后,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这次来到中国,他再也没有回去。他把这份真挚感情倾注到《中国建设》(今天的《今日中国》)英文版这本杂志上。《中国建设》初创时,连办公室都没有,他和同事们就在公园里讨论稿件;北京没有外文印刷厂,他每隔一个月就坐四天四夜的火车,到上海印刷厂亲自查看杂志清样。现在,这本杂志已经通过8种文字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爱泼斯坦还参与了大量重要党政文献的英文翻译定稿工作。
图片
宋庆龄在晚年曾多次表示过让爱泼斯坦为她写一部传记的愿望,宋庆龄说:“我只信任艾培来做这件事,因为他比别人更了解我。”爱泼斯坦没有辜负宋庆龄的期望,他用了10年时间竭尽全力工作,完成了这份光荣责任,让这位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伟大女性真实生动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在他的笔下,宋庆龄的个人品格既完美又独特,给人的鼓舞力量是不分中外、无远勿届的。这本书一经面世就获得国家图书金奖。
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了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他在北京逝世,长眠在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上。这位国际著名记者、作家深情地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2019年,爱泼斯坦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思考题
在回忆录《见证中国》中,爱泼斯坦写道:“在我生命的夕阳余晖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后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你怎么看待爱泼斯坦的人生选择?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田薇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前驻华盛顿记者。曾荣获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殊荣,“彩虹奖”“中国新闻奖”“中央电视台年度优秀主持人”等奖项。现担任CGTN《世界观察》主持人,以全球高端人物深度专访独树一帜,并应邀主持世界各大顶级国际论坛。多年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特别顾问、中国红丝带健康大使、中国精神健康宣传大使等。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广联合会
中国有声阅读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