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下载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实时热点
快捷访问
海量视频
立即安装体验
不再提示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能不跑就不跑

运动要适度。
好多运动项目被浪漫化、神性化了,人们习惯在精神范畴里讨论它。
有研究数据表明,职业化从事某些运动,最终对身体残害巨大。
只是很少有相关组织愿意直面这种结论。
英足总算是其中了不起的一个。
2019年他们发布一组数据表明:
前职业球员死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研究发现,已经去世的前职业球员中有11%的人死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或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而在社会人口统计学的样本中,这一比例约为3%。
我佩服英足总这么做,他把这项运动的风险通过科学调查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世人。
别一提足球就是激情刺激,一提球星就是光芒万丈。要知道,这人前风光过后,退役了落一身难以治愈的疾病。
举重、体操这类运动,我们这儿的视线也总是聚焦到锦标与精神属性上,从业者的身体健康状态呢?很少能看到相关的数据出炉。
赛事组织者、运动圈子、媒体,对极限运动的「神性」、「崇高性」大力吹捧,却对运动的残酷性、身体的损伤性,提及很少。
说得好像离生活有点远了。
在我看来,能不跑就不跑,天天跑,膝盖准没好。
踢球也是的。我有些朋友属于「球痴」,逢约必踢,雷打不动。但是饮食、作息都不规律,体重过大,膝盖与脚踝根本承受不了,踢一次磨损一次,直至十字韧带、半月板大修,耽误工作与生活。
可说来说去,人生就是对赌啊。
在不可预见的风险及命运的随机安排前,人们总是用即刻的欢愉以及构建的精神理想来勉励自己,不到厄运掀桌,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个最后的赢家。
我们很多人在用透支身体的方式「强身健体」。
有一回,做一组燃脂训练,我快要吐了,鸡蛋已经顶到喉咙。教练说,这是正常的,缓一缓,咱们把剩下的完成。
去他妈的吧,老子立马回家了。
看了这次白银事件后的人物报道,罹难的很多选手几乎没有放弃的自由。
想来也是很感叹,对于出身微寒的人来说,跑步是纯凭天赋与训练,且不受固有阶级影响,便能完成社会地位跃升的一种方式,却又往往在看到光亮的时候,把命运一次又一次交给专业缺乏、尸位素餐的组织方,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你应该能看出来,我是平视所谓的「极限运动」,更多996、007的「极限运动」在城市的格子间里进行着,两者没啥区别。
都是透支身体,一个打着「征服自然」的旗号,一个喊着「改变世界」的口号。
思考题:请发散性思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