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两位“90后”大师走了

5月28日
噩耗传来
历史学家
何兆武、章开沅逝世的消息
占据了热搜前排
图片
何兆武
清华大学发文悼念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在京逝世,享年99岁
图片
何兆武,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并攻读哲学与西洋文学研究生,1946年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后任教于清华大学。
何兆武曾在《上学记》一书中讲述了西南联大时期的故事。“飞机来得挺有规律,每天差不多都是十点钟拉警报”,“十二点、一点钟又走了”,“所以后来我们上课的时间都改了,早上七点到十点钟上课,下午三点钟再上,中间那段就是等它来轰炸的。”
据悉,何兆武的学术翻译,以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演进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何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汉语学界“西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片
另据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官网记载,在2015年4月20日举行的中国翻译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94岁高龄的何兆武先生获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上学记》与那个倔强可爱的老头
在大众读者心中,何兆武流传甚广的作品是他的《上学记》。这本书里,何兆武不仅讲述了自己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将近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
图片
何兆武考入西南联大之后,先后读了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专业。在他的记述下,西南联大的条件非常艰苦,师生常饿肚子,还要担心空袭。警报声一响起,大家就急忙跑去防空洞。
但何兆武却说,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原因在于“自由”——不仅生活自由,思想也很自由。“能够自由地干想干的事情,能听有名的老师上课。”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十分平等,会在一起聊天、讨论。他甚至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扯闲话,因为那里面有书本里学不到的老师的真思想。1939至1946年,何兆武在西南联大度过了七年的光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许多网友都曾阅读过这本《上学记》,被何老超越苦难的坚强和乐观深深打动。
图片
图片
文史学者刘超曾评价《上学记》称,“这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随笔,一经推出即受到多方瞩目,除了让人了解民国教育及一代学人的成长历程外,也让人们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困境。”
(澎湃新闻)
章开沅
国内社科界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
同日,据华中师范大学消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先生,今天8时15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5岁
图片
章开沅,1926年出生,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在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中国教会大学、南京大屠杀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论著丰厚,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等。
图片
△章开沅青年时期留影
解放前他曾两度辍学,高中都没读完,在漂流长江的船上打过工,在青年军里当过兵;金陵大学求学两载后,本想做个跨马佩枪、文武双全的战地记者,却被中原大学截留,阴差阳错闯进了史学的殿堂。
章开沅先后4次请辞“资深教授”,由此成为中国社科界中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我带头自我革命,希望对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有所推动。”章开沅说。
他曾向记者介绍,“资深教授”的待遇,是自己工资的两倍还不止。事实上,他每个月的工资都花不完,还有编写《大清史》等著作的稿费。享受这样的待遇,让他内心不安,“这不合理,压力很大,拿得不好意思”
图片
曾自诩“90后”的他还时常劝诫青年学子,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求知欲产生于兴趣,产生于好奇心。
图片
△章开沅先生给全国中学生的寄语
网友:两位大师,一路走好
评论区无数网友泪别两位前辈
还有人放出这张截图
图片
两位大师,一路走好
来源:东方网综合清华大学微博账号、华中师范大学微博账号、界面新闻、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网友评论
编辑:孙潮、夏小夏、小能手
审稿:李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