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符号:青铜器上的龙纹

图片
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地位重要且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像。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出现为一爪的纹饰,就被称为夔(kuí)纹或夔(kuí)龙纹。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
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图片
传说中的龙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
龙纹成为数世纪青铜艺术表现之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齐神力信仰之隆,尊崇之深。
本文按照传统称谓,将龙纹分成夔纹、顾龙纹、蟠龙纹、小团龙纹、交龙纹、曲龙纹六类。
1、夔(kuí)纹
在古代,人们认为“夔(kuí)纹”是一种有一足、二足或根本省略了足的龙形侧面图像。它的口都是张开的,体躯伸直或弯曲,额顶有角(或称冠),尾部上卷或下卷。
图片
夔(kuí)纹瓦当
所谓夔(kuí)纹,在殷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常作为主要纹饰,装饰于器物口下颈部,也有的作为次要纹饰装饰在青铜器的饰圈足上。
2、顾龙纹
顾龙纹也叫做“回首龙纹”,是龙纹的一种,为回首状的龙纹。多以两两相背、中轴对称的形式,呈带状装饰于器物颈部或盖边沿。
图片
顾龙纹
顾龙纹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期,通用于西周至春秋晚期,称其为“顾龙”形象。
3、蟠(pán)龙纹
蟠(pán)龙纹是指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成圆形的龙纹,多饰在盘内底,身躯间或周围常夹有小龙,或鱼、或龙鱼即鸟纹兼有。
图片
蟠(pán)龙纹铜镜
以蟠(pán)龙饰于盘内底的手法在中原地区有悠久历史,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蟠(pán)龙纹彩绘陶盘内底即饰有一蟠(pán)一匝的龙纹,龙体上的鳞纹亦与商晚期铜盘上的蟠(pán)龙纹的鳞纹相同。
4、团龙纹
“团龙纹”只是一种俗称。身躯以尾端为中心圆卷一匝,龙首接于身躯中部,偏于一侧,张口,上唇上卷,具一足,流行于西周早期偏早。
图片
团龙纹
团龙纹饰适用性强,龙形也完整,观看效果好,因此运用十分广泛。
5、交龙纹
交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有的称为“蛟龙纹”。
图片
交龙纹铜镜
交龙纹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6、曲龙纹
这种纹饰在以往著作中通称亦作为蟠(pán)螭(chī)纹。但作为单元纹饰的仅仅是独体的小龙,并且龙之间并不交绕,与典型的蟠(pán)螭(chī)纹有差别。曲龙纹有可能是从蟠(pán)螭(chī)纹衍化而成。
图片
曲龙纹
蟠(pán)螭(chī)纹在图案上采取非轴对称的形式,改变了商以来青铜器纹饰轴对称布局的传统格式,在青铜器纹饰发展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变革,并被学者们认为是春秋时期独特风格建立的标志。
图片
蟠(pán)螭(chī)纹
同时,蟠(pán)螭(chī)纹以一个面积较小的单元重复出现于器表,也说明此种纹饰在制范时是采用模印的方法连续压印于外范之上的,每一印就是一个图像单元。
因此,蟠(pán)螭(chī)纹的出现也标志着青铜器制范工艺的重要改革。
近期热文:
良渚文化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良渚人”是谁?
鸣条之战,速战速决的最早成功案例
唐太宗说:为人大须学问
天体崇拜的考古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