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冲突?学会这个沟通技巧,让你说话不得罪人

亲近的舌头和牙齿都避免不了打架,人和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摩擦,但是这摩擦多了,又难免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啊,这要想人际关系好,可不是在发生冲突后,后知后觉的弥补,而是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冲突的预防。
而要想预防冲突发生,我们就要去搞明白,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矛盾、冲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因为什么没能及时解决,如果不搞清楚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就会积累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裂痕
图片
冲突原因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进行沟通的双方之间,实际上一件事情也存在着“两个版本”,但是我们往往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什么叫“两个版本”呢?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的版本里,我们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来自外在的质疑和指责,对我们来说都是不理解、不体贴,甚至是胡说八道的。
举个栗子,大家就一清二楚了:张三和李四是公司的同事,俩人也是室友。张三习惯早睡,李四则是个夜猫子,时常开着灯到半夜。因为这件事,两个人总是闹矛盾。在张三的内心版本里,李四三更半夜不睡觉,只不过是在玩游戏,又没做什么正经事。而自己早睡早起,是为了养精蓄锐,更好地完成第二天的工作。所以张三觉得这件事不仅是生活习惯的不同,更意味着李四这个人懒散贪玩,没教养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图片
可在李四的内心版本里,自己晚上打游戏、晚睡,是因为白天工作压力大,想趁着晚上放松一下。反倒是张三每天早上都会吵醒自己,自己都忍了,现在还要来管自己的睡觉时间,简直是得寸进尺。所以李四觉得这件事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意味着张三娇生惯养,干涉别人生活还恶人先告状。
当张三在表达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时,他会觉得自己是因为实在忍无可忍了,所以才提出的抗议。而李四在听到张三的版本后,则会觉得张三不可理喻,恶人先告状还歪曲事实。于是,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也逐渐升级,两个人的纠纷也从生活习惯的摩擦,上升到了人品的矛盾。
这就是“两个版本”在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自己“对事不对人”,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对于摆在面前的事情,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理解版本。所以,其实所有的沟通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情的每一个分析表述,都是再攻击和自己拥有不同版本的人。由于对情绪的认知不完全,我们很难意识到一件事有“两个版本”的存在,所以都会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出现了。
图片
解决方法
那么怎么去解决冲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冲突扼杀在摇篮中。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认识到了一件事情存在两个版本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拆除这个隐患,就像小孩需要打预防针抵抗疾病,面对容易产生误会的沟通时,我们也需要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
比如,当你因为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愉快,在你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先做这样的铺垫,对对方说:“抱歉,这可能不是事实,但你这样做,我难免会有不愉快的感觉。”这句话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预先让对方知道,你接下来要说的话仅仅只是你自己的感受,也就等于是在说,你描述的事情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给对方带来被攻击的感觉。之后,你会发现你和对方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在述说时,你在意的重点是“我有什么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这可能不是事实”这句话。
图片
还有一种变形版的感受预防针,比如对对方说:“你知道我这个人很容易多想,不过你这样做,我确实感觉到有些不开心。”这种就是在指责别人之前,除了承认这只是自己的感受外,还试着用自己的一些缺点对冲对方的情绪,这样铺垫之后,他就会更容易心平气和地把你的批评建议听进去。
现在我们将感受预防针用在张三和李四的例子中,事情就会变成这样:原来,张三会对李四说:“你三更半夜不睡觉,还不是因为贪玩!”现在,张三会对李四说:“抱歉,这可能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是因为贪玩。”按照张三原来的说法,李四等张三说完,怒气就会爆发,然后反唇相讥引爆争执。而现在张三的说法,则是在表达自己立场的同时,给李四预留解释的空间。
这样去沟通,对话就能继续进行了,彼此在言语上也会注意自己的用词,整场沟通就会变得舒缓不伤和气。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先给对方打上一剂感受预防针,就可以预先照顾到容易被引爆的情绪,从而将沟通里的感性和理性划分开,为双赢的沟通结果进行铺垫。通过预防针,也能从最初的“对人不对事”,达到“对事不对人”的最佳效果。
图片
写在最后的话
在容易引起冲突的沟通中,预防针是为了让我们在诉说自己的想法时,不至于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而引发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不过,使用感受预防针的目的,并非要我们隐藏自己的感受,所以,注意一定要将后面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然,虽然避免了爆发冲突,但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
- The End -
作者 | 黄栗子Ye
第一心理主笔团顾问 | 资深情感导师 | 全网畅销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