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消费金融获批开业,如何影响联合贷款,“花呗们”未来怎么做

图片
2021年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开业。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在2020年9月获得批复,直到2021年6月才批准开业,在这个时间段内,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监管趋严,对此蚂蚁的业务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确实给行业带来一些改变。从整个行业大环境上来讲,有助于行业良性、合规的发展。从蚂蚁的业务角度而言,消费金融公司属性为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摒弃不合规业务,降低不合规的消费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银保监会非银部有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银保监会要求蚂蚁集团采取有效方式,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那么,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使用“花呗”、“借呗”名称。花呗和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
说到底,从产品属性上来讲,“花呗”、“借呗”从之前的小贷变成了现在的消费金融。从业务本质上来讲,“花呗”、“借呗”的联合贷款模式也将面临重大改变。
一、联合贷款模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先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联合贷款模式监管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2021年2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加强出资比例管理。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并且,该《办法》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参照执行本通知和《办法》要求,银保监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不难发现,银保监会在今年下发的《办法》给消费金融进行联合贷款业务“打上了补丁”。所以,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未来的联合贷款业务确实受到政策的钳制。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关键问题,关于注册资金和联合贷款相互之间的矛盾。
通俗的讲,符合30%的联合贷款监管是认可的,政策中已经明确规定。但是之前“花呗”的联合贷款比例确实远远低于30%,出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都是金融机构出的钱。那么,如果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花呗”就面临着,要想继续做联合贷款模式,出资比例就要提高到监管认可的标准。那么,蚂蚁消费金融80亿元的注册资本难以承接。
两条路:要么降低联合贷款业务(降杠杆清存量),要么提高注册资金。
监管规定的30%的联合贷款比例,让主债权人必须拿出三成资金,代表着出更多的钱来降低杠杆。
这就需要结合“花呗”的业务来进行分析。“花呗”属于“全场景消费信贷模式”,“花呗”的主要场景是依托在电商商城使用。但是,花呗的使用不仅仅的只在线上,线下的场景也能够使用“花呗”。
线上购物,线上分期消费、线下购买商品,购买服务,不管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几乎全场景覆盖。当使用场景到达一定的量级,外加用户居多,在过度消费和消费风险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花呗”债权人的构成大多数是金融机构资金,尤其是涉及到“中小银行”,一旦遇到风险,在高杠杆的作用下就会被风险反噬。
然而,花呗的用户群体较大,在支付和消费信贷领域,依托支付宝,进行“社交式”的支付模式,在庞大用户基数下,短时间内清理联合贷款的存量绝非易事。
那么是否会剩下第二个选择,提高注册资本。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这对于“花呗”、“借呗”背后的资金方确实影响较大,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未来“花呗”、“借呗”的额度。
假设联合贷款30%的出资比例被认可,未来“花呗”想要进行联合贷款业务,就一定会多出钱,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基于前者我们提到的用户数偏多的情况,想要完全的进行联合贷款,按照现有的用户数量来计算,这确实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此次对于蚂蚁消费金融的“约束”,会彻底打破“流量金融”带来的弊端。“以裹挟流量,抬高杠杆进行的金融业务。”未来将会受到钳制。金融业务尤其是信贷、消费信贷业务还是要回归风险定价优先的本质。
二、未来,“花呗们”怎么做?
这个问题比较直接,很多同行和行业的观察者都在盯着蚂蚁消费金融。不管是政策要求还是自身做出调整,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相关业务以及行业的发展。那么,未来类似“花呗”的业务应该怎么做?会面临着哪些问题?
首先是业务属性问题。在此之前,“花呗”、“借呗”的业务主体在小额贷款公司之下。属于小额贷款业务。但是该业务模式类似于“信用卡”和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开业之后,两项业务平移到消费金融公司,名正言顺。
与“花呗”、“借呗”相同的业务模式、市场上也存在较多,像“京东白条”也算作是消费信贷模式。未来是否京东数科也会申请消费金融,还是所有类似的相关业务必须持消费金融牌照?从政策的导向和业务属性上来看,大概率会将消费信贷从小贷剥离,放到消费金融中。但是,在金融监管趋严,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的背景下,金融牌照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并不容易获取。“京东白条”未来属性的归属,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次,是很多用户关心的征信问题。“花呗”、“借呗”已经在去年完成了征信系统的对接。如果有用户使用过这两款产品,查询过征信,能够很直观的看到。未来,归属到消费金融旗下,消费金融是金融机构,上征信是势在必行。所以,还请用户注意,如果今后谁在说“花呗”、“借呗”不上征信,或者能帮你消除征信污点记录,那他一定是个骗子。
最后,大众最为关心的额度和利率问题。2020年,最高法下调了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上线。从“花呗”、“借呗”利率平均水平来看,也在逐步的降低。那么,未来归属到消费金融了,是否还会受到民间借贷利率上线的钳制?
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复杂,广义上,金融机构不受最高法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影响。但是实际上都在下调利率,这是行业不争的事实。但是,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政策性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就算是不受到最高法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影响,在原有的利率基础之上,未来的“花呗”、“借呗”也会出现授信放款额度的浮动。
授信借款额度的浮动最根本的是因为,从主观上是联合贷款业务的调整。如果未来“花呗”依然进行联合贷款业务,在扩充注册资本金的前提下,目前的用户依然会维持现有额度。当然这一切还是要看用户的征信情况。但如果大面的减少联合贷款,在本身注册资本没有扩充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授信额度的下调。
除了这些主观因素之外。用户的征信、消费习惯,以及未来的产品设计、使用都会影响到额度和利率。所以,最终“花呗”、“借呗”还是要回归风险定价为前提,之前盲目的信贷扩张,全场景的使用,以及高杠杆的联合贷款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也许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未来的消费金融以及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