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出生贫寒,读书靠借钱,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成为科学家的

一个在贫困小山沟出生的孩子,靠读书拼搏,最后当了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再回国创办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这个孩子名字叫邓兴旺。
图片
邓兴旺的出身是极为贫寒的。他于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北溶乡三八村的邓家岭。这里虽然是一个村,但其实只有5户人家,交通极为不便。就算是看到公路,也得跑出10多里地。
出生于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人,由于条件所限,因此都很少读书。很多人在出生以后,也就一直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娶妻生子,最终草草了却一生。甚至有一些人连娶妻生子这件事也办不到。邓兴旺出生的那个邓家岭村,正是因为非常偏僻,能够娶妻生子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最终才只剩下五户人家。
但是邓兴旺并没有认命,他从小就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一条和祖辈不一样的路。不过,要想改变命运,对于他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所以,那时候尽管从小学开始读书,就要走十多里的山路,但是他从未放弃。和他一起去学校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他一个孩子。但是他却一直努力坚持着。
他的父母曾经对他说,读得差不多,你就回来吧,读书太辛苦了。父母对他说的这句话,一方面是可怜他读书特别辛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面实在非常困难,想要供他读书,非常不容易。但是邓兴旺并没有放弃。他咬着牙继续坚持读,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1978年,邓兴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一年他才16岁。
但是,就算是考上了北京大学,对于邓兴旺这样的家庭来说,要把书读下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当时,他读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村人的问题。大家好不容易凑了100元钱,让他去北京读书。可是路费他就花了30元。到学校的时候,手中只有70元钱。邓兴旺就靠这70元读书。好在于邓兴旺勤奋努力,在学校获得了每月15元的奖学金。他就依靠这个奖学金,在北京大学读下去。
图片
邓兴旺到了北京以后,不但在班上,他的年龄是最小的,而且他的见识也是最少的。那时候,由于他一直在偏远的山区学习,他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没有见过自行车、摩托车这样一些在北京人看来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
当然了,邓兴旺不是一个贪图玩乐的人。他到了北大以后,就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泡在教室里,泡在了图书馆、阅览室。也正是这样,最终他才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
能够在那样的年代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其实已经相当优秀了。而且如果那个时候他就参加工作,无论对于家庭,对于他的人生,都会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但是邓兴旺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1985年,他又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半年的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邓兴旺能够获得这份半年的研究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他想到美国去留学。但是,如果要申请留学,首先需要交30到60美元的申请费。对于贫寒的邓兴旺来说,他根本就拿不出这样一笔钱。所以他向美国的几所大学提出,能不能够先让他先入学?然后再想办法补交。最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意让这位优秀的学子去从事半年的研究。
就算如此,邓兴旺想要有路费去美国留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最终他从他的导师那里借了50美元,才到达了美国。
邓兴旺利用这半年研究的机会,非常努力,也在研究中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因此,他利用这个机会,获得了学校的优秀生奖金。这也因此使得他能够留在这个学校,继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图片
1989年,邓兴旺因为成绩优异,提前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再次获得了美国生物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博士后奖金,使得他再一次能够有钱,继续进行博士后的学习研究。
从这一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邓兴旺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一直拼命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获得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奖学金,得以读到博士后。
邓兴旺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研究主题定位为“植物光形态建成及光信号转导研究”,在那个年代,这种研究,其实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课题,并没有多少可以参照的东西。不过邓兴旺非常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
1998年,他被耶鲁大学提前聘任为终身教授。
邓兴旺能够获得成功,与他的拼搏钻研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功之路很难重复,按照别人的做法,不一定成功。把握好自己的现状,用好目前的条件,只要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
邓兴旺在被美国科学界认可的同时,他一直努力加强和国内的联系,以及对国内生物科学做贡献。1998年,他参加并组织了北京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展遗传学暑期免费讲习班,为北大学子们亲自授课。2001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又成立了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他亲自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
到2013年4月,邓兴旺因为他杰出的成就,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邓兴旺回到中国,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他要把自己所学到的成果,运用到国内建设上。他要通过创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杰出的生物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