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

关键词:1012年春旱、占城稻在长江流域推广
前因
1012年春旱:春旱导致江淮两浙百姓没办法继续播种原本的稻种,朝廷推广更耐旱的占城稻。
图片
▲占城稻的传入路线
后果
占城稻在长江流域推广:江淮两浙地区占城稻种植的成功,宋朝廷将其推广到长江流域。
图片
▲长江流域
过程始末
一、从福建调拨占城稻种
公元1012年,宋真宗派人调拨福建占城稻种3万斛(约360万斤),分拨给江淮两浙地区。
从福建调拨占城稻种是个救时之举,因为这一年的春天有点旱,开春以来就没下过几场雨。朝廷里有大臣上疏说,几个月以来天气都这么旱,江淮两浙地区的百姓没法播种,早就错过了稻种的最佳种植时期。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到了年底肯定就要闹粮荒了。
宋真宗一听,非常着急。百姓的稻种进不了田,不但没了生活出路,国家的赋税也无从着落,要是再严重一点,搞不好还会聚众造反,江淮两浙地区是国家财源的重要来路,绝对不能乱。
图片
▲宋真宗画像
二、占城稻种开始运往江淮两浙地区
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对农业较为了解的官员提出了办法,说福建有一种叫占城稻的新稻种,是当地商人从占城(今越南)引进的,已经在福建种了很多年。
这种稻谷不但耐旱,而且生长周期短,产量还特别高,可以运输到江淮两浙种植。宋真宗觉得有理,亲自派人到福建负责运输稻种。
图片
▲江淮两浙地区
很快,福建的占城稻种就开始运往江淮两浙地区。输运工作由朝廷使者负总则,各路转运使和基层官员相互配合,距福建距离最远的徽州(今安徽黄山),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了占城稻种子。
占城稻的种子运到徽州之后,徽州的地方官按照朝廷要求,开始分发新的稻种,并把种植新稻种的方法张贴在衙门口的榜文上,给百姓介绍新稻种的种植方法。
围观的百姓一听,这种植方法倒不难,就是不知道这种稻子是否靠谱。因为这个新稻种看起来有点怪,它的个头比以前种的粳稻小了很多,而且稻壳外边没有芒,要说它高产,真让人难以相信。
负责发放稻种的官员保证说,只要按照说的方法种,一定没问题,这法子可是皇帝想出来的。人们将信将疑回到家中,在田里把占城稻种种下,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候。
图片
▲占城稻产出的稻米
三、奇迹开始显现
奇迹在不久后开始显现,人们看到稻种生根发芽,意识到朝廷运来的新稻种果然不错,整个种植过程也更加积极和谨慎。
不过,神奇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不到半年的时间,徽州的务农百姓就陆续发现,他们种在田里的占城稻种长出来的粮食,居然已经成熟了。人们以往种植的粳稻,长成时间至少需要四五个月,现在这个占城稻,仅仅三个月就成熟了。
人们还发现一个明显不同,以前种的桃花米结出来的稻穗长,稻壳上也有芒。但眼下田里结出的粮食稻穗很长,没有稻芒,不过,这只是粮食外观差异。
最让人们高兴的占城稻新特点是产量高,别看播种的时间晚,但在田里收获的粮食,明显比去年多了不少。
徽州百姓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江淮两浙其他地区的百姓更早的进入了收获期。他们拿到占城稻种的时间更早,地方官员见到新稻的成效,纷纷给朝廷汇报。
朝廷经过汇总,发现旱区100多万亩的稻田因为种植占城稻,在今年春旱的环境下,竟然取得了远比往年更好的收成。
听到消息的宋真宗很高兴,他也惊讶占城稻种的神奇,于是让人在宫中的皇家御苑种植占城稻,并叫上朝廷大臣一同见证。没过多久,宋真宗种的占城稻也成熟了,他叫人拿着割下来的稻子给朝堂上的百官看,告诉他们这就是拯救了江淮春旱的占城稻。
图片
▲中国古代的水稻种植
四、占城稻的推广
宋真宗在御苑种植占城稻,是想亲自主持的宫内占城稻播种的试点工作。而他在朝堂上让百官和自己一起见证新稻种的神奇,则是决心推广占城稻的一个鲜明的举措。
经过北宋君臣的一致认可,占城稻得以更大规模的推广开来。不久之后,江淮两浙地区已经有超过七成的农田种植占城稻,到了南宋时期,整个长江流域的占城稻种植已经十分普及。
在占城稻的推广过程中,人们还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更多占城稻新品种,按照成熟期将其命名为“早占城”、“寒占城”、“八十占”、“百日占”等等。它们较高的产量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也为长江流域的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片
▲古人耕作图
结论
占城稻的普及改变了长江流域的稻作系统, 结束了粳稻一只独秀的局面,有助于稻种布局的合理化,它也使宋代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宋代人口的增长起了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宋史·卷六 本纪第六》《资治通鉴》《励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