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姓|一个家庭和一百个家庭的故事

从征稿、选稿到最后的展出,“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让不少深藏在民间的影像被挖掘出来,随着这些影像浮现在我们视野里的还有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百年·百姓”大展中的“百家百福”展览版块以100幅从1921年到2020年每年一张家庭合影组成。在整理来稿的过程中,《中国摄影》的编辑们时常会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深深触动,其中来自山东蓬莱的蒋延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投送的家庭照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照片内容包括了一些早期中国人家庭影像中不常见的生活抓拍瞬间。
我们对蒋延莉进行了采访,这幅合影背后竟然是一个从民国至今三代人从事摄影的家族故事。
图片
老奶奶、爷爷奶奶、二爷爷奶奶、三爷爷奶奶、四爷爷等人合影,照片现收藏于我的家庭影集,1923年
此照片入选“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的“百家百福”版块。
入选“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的这张1923年的家庭合影非常珍贵,能否谈一下这张照片的背景呢?
我祖父于1920年代在大连的西岗平和街创建了大连物华照相馆。这张合影是为了照相馆的店庆活动而拍摄的,拍的是我爷爷以及家里的亲属们。
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能接触到摄影的国人是凤毛麟角的,能否讲一下你的祖父是如何开始摄影的吗?
我祖父是个脑子非常灵活的人,他非常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上世纪20年代他就跟着外国传教士学习英文,同时还学会了修理钟表。那时他的外国朋友骑摩托车,他只要在旁边看几次就学会了。100年前能够去拍照片的中国人大多是富裕阶层,我爷爷敏锐地发现,开个照相馆给富人拍照一定是一条生财之路,于是他就创建了物华照相馆,取了“物华天宝”之意。
这一百年里,你的家族和物华照相馆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我们家1920年代的合影中,人们的衣着和状态都显示出生活水平还不错。后来在1930至1940年的战争年代是我祖父比较低落的时期,从照片中能够明显看出人物状态和衣着、摆设都变得朴素了很多。大概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此,从照片的细节里可以看出来很多社会的变迁。
图片
父亲的姑表亲家合影,1930年代
图片
兵荒马乱的时期生意不好做,祖父为了安全把镜头等设备都藏在了锅灶里,1940年代
图片
祖父在蓬莱老家的院子里,1940年代
最开始我祖父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经营物华照相馆,后因为经营理念的问题兄弟之间就分开了,由祖父的三弟继续在大连经营物华照相馆,而我祖父则回了蓬莱老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时期,物华照相馆也就停办了。直到1990年代,由我父亲蒋永华牵头决定重新启用物华照相馆的名号,当年祖父为他取名“永华”就是期望将物华照相馆永远延续下去。在此之前我父亲一直是蓬莱国营的建国照相馆的摄影师。
图片
物华照相馆重新开业时的合影,1990年代
图片
大约十年前的物华照相馆,2010年代
图片
今天的物华照相馆已经变成了婚纱影楼,2021年
为何你们家能把这么多合影都保留下来?
图片
大连劳动公园合影,1950年代
图片
家庭合影,1959年
图片
邻居家的婚礼合影 ,1961年1月
我母亲的邻居王日明结婚,我父亲去拍结婚照,两人因此相识,王日明的爸爸成为了我父母的媒人。
图片
我的舅姥爷从哈尔滨回来后的合影,1975年
我父亲喜欢收藏,我祖父拍的、他自己拍的都保存得很好。而且照片、底片都用小袋子分类装起来,就连我祖父那些非常易碎的玻璃底片也都保存得非常好。为了防止遗忘他还会用铅笔在照片背后写上详细信息。
你们家里除了祖父和父亲开照相馆还有其他人也从事摄影吗?
我大伯蒋永声是大连摄影社的特级着色技师;我二伯蒋永明是大连摄影社的特级摄影师。
图片
祖父和二伯在看底片,1940年代末
在你的这一辈人中还有人在继续做摄影吗?
我自己没有继续做照相馆了,我的妹妹现在把物华照相馆改成了婚纱影楼还在继续着商业拍摄。我从银行退休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摄影了,我喜欢拍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题材,善于用不同的角度和光影来表达我对于景色和建筑的理解。
你父亲有一张手拿《中国摄影》杂志的照片,能否谈一些这张照片的背景?
图片
父亲蒋永华手持《中国摄影》的自拍照,1950年代末期
我的父亲一生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就是痴迷摄影。在我印象里他翻读摄影杂志就像今天的“低头族”沉迷于手机一样,一有空闲就捧着摄影杂志看。因为《中国摄影》的开本跟别的不一样,所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父亲总是在看一本很大的“书”。他最爱的摄影杂志有两种,一是《中国摄影》。另一本是《照相机》,是杭州出版的。他订阅《中国摄影》杂志的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年,眼花看不清为止。
他为自己拍过很多的自拍照片,包括捧着《中国摄影》杂志的那张应该也是他的自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他对《中国摄影》的喜爱,在摄影不易的年代里,人肯定会拿着自己喜欢的物品去摆拍。
你们家人现在还经常会拍合影吗?
现在我儿子在南通上学,家里的亲戚也分散在各地,拍合影越来越难了。
你们家早期的照片里除了合影还有其他类型的家庭照吗?
我们家还有很多非常随意的生活照,这在当时也是比较难得的,因为那时摄影成本的问题,多数人拍照还是会采用比较正襟危坐的形式,但是因为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摄影师,所以我们有很多拍照的机会,有一些玩耍或者居家的场景也被拍摄下来。
图片
父亲的童年照 ,手工上色,1930年代
图片
父亲的童年照 ,1930年代
关于拍合影,你都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图片
父亲给我(右)和妹妹在蓬莱阁拍下这张合影,1972年
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小学的某一天我在院子里玩,当时跑得太疯了把辫子都跑散了,但就这样父亲也硬把很不情愿的我按在照相馆的椅子上拍了照片,照片拍完后我立刻又跑出去玩了。
你父亲都在你什么样的年龄段拍照比较多?
图片
我(中)和妹妹、妈妈的第一张彩色胶片照片,当时要送到香港才能冲洗制作这样的彩色照片,1973年
大概在我的小学阶段吧,1970年代初期父亲拍我还比较多,到了1980年代就慢慢变少了,因为上了初高中的我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摆布了。
你对父亲的摄影技术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图片
父亲在照相馆里的摆拍,1950年代末
图片
父亲1998年的照片
我父亲最拿手的技术是一手引逗小朋友们看镜头另一个手持相机按快门,当时他使用尼康的相机还是挺重的,所以这样做其实并不容易。
你是如何想到投稿“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的呢?
图片
祖父拍摄的蓬莱阁天后宫庙会,1928年
我开始并没有觉得这些家庭的合影照片可以入选大展,我祖父于1928年拍下过民国时期的蓬莱阁天后宫庙会的情景,那张照片曾经在2011年的上过华辰春季影像拍卖会。以前,我总觉得是那样的影像才有价值。后来我们当地的张吉华老师推荐我投稿一些家庭影像,这次她也推荐并入选了一张张合影,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也是我父亲。
图片
全家福,张吉华推荐,1968年 蒋永华 摄
此照片入选“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的“百家百福”版块。
我们家里的照片太多太多了,为了能精选一些照片投稿,我甚至把家里留下来的老相册都翻坏了,还真是有点心疼。不过最终能够入选“百年·百姓生活影像”大展还是非常高兴的,如果我的父亲还在世,他也一定会非常高兴。
(更多“百家百福”家庭合影照片请参见今日第二条推送)
图片
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
展出时间:2021年6月8日—2021年6月15日
展览地点:北京王府井步行商业街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大众摄影》杂志社、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报社、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地区管理委员会
百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刚刚走过的这个百年却改变了中国社会,改变了亿万民众的命运,开创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时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展览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入手,以“沧海桑田”“岁月如歌”“百年好合”“百家百福”四个版块,多方位立体展示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展览同步推出线上3D展厅,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