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066基地:从造一枚导弹到铸牢国防建设基石

“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走进湖北
走入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139号(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巨型浮雕闯进视野,上面刻印一行大字:“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
身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盛世,回望历史,“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便是在这座阁楼里发生的。
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共中央政治局1927年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逐步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绝处逢生。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与之后毛泽东的一系列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这一杆“枪”,打下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江山。
发愤图强的和平年代,一群中国航天人又在党的领导下,扎根荆楚大地,数十载默默铸剑、巩固国防。
这柄和平利剑,挺直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腰杆。
图片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原汉口俄租界三教街41号)召开
争气从造一枚导弹到铸牢国防建设基石
01
20世纪60年代,面对阴云密布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决定,重要工业设施、军事设施以及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要转移到地处我国腹地的“三线”作为战略备份。毛泽东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作出加快三线建设的紧急指示。
航天三线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1969年11月2日,沈阳139厂决定你前往湖北远安,为066基地的总装厂选址。
冬天里,这7个人走遍远安境内的大山。勘探过程中,当年33岁的谢金根在一个无名山洞旁的石头上刻下“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的字样,以示决心。厂址最后定在孙家冲,取名“红阳”。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地处大山深处的远安县一下来了几万人。当地人心里都清楚,这些人是来干大事的。芦席棚、干打垒、三通一平……都是当年三线建设的“符号”,它们深深地印在了谢金根的记忆中。这位江苏镇江人,曾在江阴读书、在东北工作、参加西北建设,最后安家在远安。
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刚刚干出点模样,“七四·九”会议有关红阳厂、红峰厂、险峰厂停建的决定就从北京传来。之后几年,整个066基地都陷入了型号任务量极不饱满、单位和职工生存困难的尴尬境地。
那些年,很多人离开。“4万多人走了一半,留下的都憋着一股劲,就想着不能就把三线这么丢了。”今年85岁的谢金根回忆起来,仍然带着一股倔强,这也是三线航天人的初心。
留下来的还有张毅一家。与谢金根不同,1972年时,7岁的张毅随母亲来远安与父亲团聚,成为诸多远安航二代中的一个。如今的他已经是航天三江红阳公司副总经理。他的这一生,也印证了三线航天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坚定信仰。
20世纪80年代,066基地领导班子商量后,决定瞄准一个国内尚属空白领域的重点型号系统破釜沉舟。留苏归国的导弹专家王振华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也加盟到型号研制中。大家铆足劲儿,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这才有了后来066基地的“争气弹”。
图片
066基地办公楼前陈列的早期型号产品。
这款导弹型号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定型,有力地巩固了066基地的战略地位,也让066基地成为我国三线基地独立研制生产全武器系统的先行者。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仪式上,型号产品驶过天安门广场,千里之外的066人奔走相告。
2007年,066基地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九院,2011年又重组为四院。2011年12月,由原四院和原九院整合重组而成的新四院在武汉挂牌成立,更名为“航天三江”。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共谋发展,重组后的航天三江努力巩固和提升中国航天科工在固体运载领域的战略地位,走上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快速路。
时至今日,航天三江研制的型号已经形成系列化发展的新格局,多个型号装备及特种车底盘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从瓦仓起义到远安的民族脊梁
02
清明节前夕,航天三江红阳公司的党员、团员们来到瓦仓起义纪念碑所在地,凭吊革命烈士。这已经成为几代航天人的习惯。
瓦仓起义源于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的指示。1927年9月14日,中共鄂西特委在远安边界的瓦仓地区打响秋收暴动的第一枪。随后在荆门、当阳、南漳、远安的边远山区建立了第一个由我党直接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一个月之后,瓦仓苏区被国民党疯狂“围剿”,近200名工厂党员、革命干部、农协会员和自卫团战士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瓦仓起义背后不惧艰险、敢打敢拼的精神,在荆楚大地上流传,滋润着从全国各地奔赴远安的航天人。
图片
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066基地行政大楼旧址前,一个塑像底座上的文字令人动容——大地上,不朽的是民族脊梁;苍穹中,不灭的是神剑之魂。这是优秀共产党员、原066基地科技委主任、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王振华一生的缩写。
虽然瓦仓起义烈士和066航天人身处不同时代,但两者的精神一脉相承,都为中华之崛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6年,王振华远离繁华都市,带着家人搬到远安“江天沟”。三线的生活是清贫、苦涩的,而清贫中的人却不失幽默。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早上炒茄子,中午炒辣椒,晚上生活大改善,茄子辣椒一起炒。”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王振华和同志们经过对国外同类型号产品的考察和大量分析、论证,结合我国实际研制的技术特点,最终研制出066基地的“争气弹”。
在喧闹的世界里,有一块地方永是寂静,那是属于王振华的小女儿的。1982年初,10岁的小女儿在野外误食有毒的麻桑果,他和爱人都没发现。夜里,毒性发作了,他们赶紧抱起女儿往医院奔,可是医生已无回天之力。望着小女儿恋恋不舍的双眼,王振华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1984年,可怕的乙肝病毒侵袭了王振华的肌体。医生强烈建议他住院,他只是打针吃药,照样上班、加班。1991年年末,王振华在北京例行体检时发现肝脏肿瘤。在武汉做了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后不久,王振华又一次投入紧张的型号研制中。
图片
066基地型号总师王振华(左一)与同事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型号研制。
1992年3月至1993年10月,他连续3次远征大西北,参加型号飞行试验。1993年秋天,新型航天型号产品4发试验,发发成功。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王振华才去武汉复查,但结果是残酷的:肝癌复发。1994年3月1日10时40分,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归于平静,一颗盛满祖国航天事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时至今日,航天三江只为王振华一人塑像。他的故事,被一代代航天人讲述;他的精神,被一代代航天人传承。
现年91岁的孙继世已有74年党龄,属航天三江之最。他也是看着066基地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过去的人和事,都深深地刻在他心里。
“在贫穷的年代,很多同事主动将工资的1/3拿出来交党费,足以看出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孙继世回忆。
1930年,孙继世出生在山东莱阳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孙继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成为同龄人中为数不多有文化的人。1946年,孙继世在为解放军送信过程中,被胶东军区的首长赏识,成为首长秘书,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孙继世同勘探队前往远安进行实地考察和基地建设,随后在这里扎根,一待就是20多年。这些年里,孙继世和同志们克服三线基地多种不便,为型号事业发展殚精竭虑,铸造出一批大国重器。
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退休之后,孙继世前往美国和小女儿生活了近20年。身处异国他乡的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取得如今成就,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我党在制定方针、政策、路线时的实事求是,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孙继世激动地说,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希望年轻人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奋斗从“芦席棚里搞科研”到新业态蓬勃共生
03
湖北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他说:“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句话说到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也说到了航天人的心里。
无论是“七四·九”会议之后“只要挣钱、啥都能干”的艰难调整期,还是争气弹研制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创业期,还是万山面包车和远安双排座的辉煌年代,抑或是现在系列化发展格局、新业态蓬勃共生的新时期,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都是航天三江发展史上的关键词。这些年来,航天三江的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
在这里,哪个厂都能讲出几个自主创新的故事。
2019年,航天三江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大推力、高质量比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此之后,快舟固体火箭开启了自己的时代,商业航天实现从0到1的跨越。
两年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行云二号”01星(命名为武汉号)和“行云二号”02星送入太空。这两颗由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的卫星将在轨为系列模组及产品终端提供通信技术支持,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时性的数据通信传输服务,并为后续天基物联网的组网奠定基础。
红阳公司所属船艇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主研发船用发动机,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国家标准,拿下了国产摩托艇自主创新的第一单。船艇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强自豪地说:“我们全自主研制的摩托艇上市后,当时销量很好的雅马哈摩托艇价格从二十几万元下降到10万元以内。”后来,船艇公司的摩托艇成为历届全国体育大会及诸多专业赛事指定专用艇,还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
万山公司的商用车早已成为业界知名品牌,打破了70%的国内模块车市场占有率。几年前,万山公司自主研发了国产单体最大载重量1000吨平板车。在高级主管工艺师丁保峰的手中,这个大家伙就像玩具车一样被随意遥控。谁能想象,这个大家伙曾亮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及庆典,实现5小时进场搭建完成、3小时变身联欢活动大舞台、3小时完成撤场的最佳纪录。
4月,就在湖北孝感汽车试验场,航天重工研发的60吨整体框架式支架搬运车采用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技术,成功进行了40%坡道爬坡空载、30吨半载和60吨满载试验,打破了此前行业内最高纪录。航天重工总装车间生产调度李春介绍,它解决了大坡度工况下车辆行驶稳定性不足、人员驾驶安全性难以保障的行业痛点。
这些年,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在航天三江展开布局,商业航天、激光装备、能源装备、特车及重工装备重点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自身发展提速,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也逐步放大。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火箭公司注册成立,开启了航天三江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快舟速度。“行云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利用80颗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构建一个自主可控、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锐科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时的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万瓦级光纤激光器研发能力的企业……航天三江的史册上开始书写新的大事记,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也正在湖北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责任从谱写扶贫佳话到同心抗疫勇担当
04
2018年4月24日,正在湖北宜昌调研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紧邻三峡大坝的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正在村里洗衣服的几位村民告诉习近平,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起了便民洗衣池,污水集中处理,非常环保。习近平表示,看见大家日子过得好,我高兴!
许家冲村作为移民新村,或许是中国大地上“村龄”最短的乡村之一,建村只有20多年。然而这20多年,许家冲村从贫穷迈向小康,从富裕村变成了生态文明村。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孝昌县小河镇仙人石村(2017年仙人石村与邻近两村整合为“仙雨砦村”)。
在仙雨砦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牌子,上书“精准扶贫、产业带动”8个大字,这是航天三江为该村建设的产业扶持养殖基地。2015年10月,根据湖北省委统一部署,航天三江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定点帮扶孝昌县小河镇仙雨砦村。
仙雨砦村多水,水聚在一起,形成4个巨大的池塘,村里的鸭子、鹅等动物们正在上面嬉戏。
“过去可不像这样,池塘里的水又脏又臭,村民们都躲着走。”仙雨砦村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张军民介绍,驻村工作队经过科学设计,在池塘下埋了污水管,给池塘四周也砌了砖块,现在的水又清又净,洗菜也没问题。
“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出村柏油路,进村风景来。”白墙黛瓦,山清水秀,这些点点滴滴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要做就做好。”驻仙雨砦村工作队队长陈飞说,在航天三江党委的领导下,驻村干部成为能与村民同甘共苦的“自家兄弟”,各支部与包保贫困户感情日深,成为互相走动的“亲戚”。去年疫情期间,仙雨砦村的鸡蛋滞销,急坏了当地村民。来自红阳公司的卢天山及时“牵线搭桥”,红阳公司购买了10560枚印有“精准扶贫”字样的新鲜土鸡蛋,作为慰问品发放给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88名志愿者,“万枚鸡蛋进城来”一时传为佳话。
6年来,航天三江累计选派3批共9名工作队员驻村全脱产帮扶,动员所属10家单位、123名中层领导干部承担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任务;2015年10月至今,航天三江所属各单位开展入户慰问活动,各类慰问物资折合资金达到44万元,为全村228户(788人)贫困户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航天三江作为中央在鄂大型国有企业,始终没有忘记社会责任,紧急之时,党员领导干部们都迎难而上。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武汉暴发。身处“风暴中心”,航天三江党委第一时间响应,一方面要求各地企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做好防控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疫情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对处在防控一线的湖北航天医院和三江物业公司分别给予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慰问一线医护人员、物业防疫人员和购买部分防护防疫和加班生活物资。
不仅如此,航天三江还整合本部及所属单位资金,统一向湖北省捐赠900万元。其中,向湖北省红十字会捐赠500万元(定向捐赠武汉市),分别向孝感市、远安县捐赠300万元、100万元。这项预算外大额资金的安排,从正式提出到研究决策,再到资金拨付,前后仅3天时间。
去年春天,航天三江广大党员撒播爱与奋斗的种子,见证了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他们在大战大考中挺身在前、担当奉献,是新时代最可爱的航天人。
人物志
此次“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中,《中国航天报》记者还记录了各地航天发展中涌现出的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胡胜云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九部科技委主任、总设计师
图片
胡胜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型号研制的那些事。这位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型号研制线上的风云人物,认为自己的人生很顺利、也很普通,无非就是做事比较认真,在工作中总是全力以赴,所以才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0年,胡胜云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毕业,主动申请回老家湖北的航天三线基地工作,分配在066基地设计所。1994年,胡胜云任型号总体研究室组长,1998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2年因在型号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航天三江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
在一次型号方案可行性论证期间,胡胜云担负起项目的设计重任。为了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他主动查阅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做方案,展开大量的演算。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胡胜云把2/3的时间耗在了办公室。新人身上的这股钻劲儿让同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在航天领域,团队精神至关重要,胡胜云对这点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对每个普通党员来说,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大的贡献。全国那么多党员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胡胜云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胡胜云在两会上也经常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虽然进步很大,但还不够。中国要挺直腰杆说话,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作保障。干我们航天这一行的,就是在支撑祖国的腰杆,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杨胜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万山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图片
憨厚踏实,干活利索,是杨胜给人的初印象。
“要注意调试好车辆的座椅,任何细节咱们都不能放过。”杨胜钻进车厢里,按了一下座椅靠背,对徒弟说。确保产品不出现瑕疵,是杨胜参加5次大阅兵养成的习惯,他也正在把这些习惯传递给徒弟们。
1970年,年仅3岁的杨胜随父母从东北来到地处远安的066基地生活,并在17岁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成为一名航天人。如今,54岁的他已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万山公司的高级技师,获得了阅兵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工人等诸多荣誉。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这是我的人生箴言。”杨胜说,车间的老书记看上了他这一点,建议他向党组织靠拢,用自己的精神气带动周边同事。1998年,万山公司要选派5人前往北京保障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在技能考核中,杨胜凭借出色的技术成为5人小组的成员。
从1999年3月入驻“阅兵村”到10月大阅兵结束,杨胜每天和士兵们同步行动。在杨胜等人7个月的坚守下,一场“零故障、零隐患、零抛锚”的大阅兵完美落幕。经过1999年大阅兵的洗礼,杨胜愈加成熟,后来的4次大阅兵,他都被阅兵指挥部点名要走。
事实上,荣誉等身的杨胜早可以离开一线,换个轻松的岗位,但他始终坚守一线。“作为老党员、老师傅,我有责任带动年轻人去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奉献。”杨胜语气坚定。
深阅读:
图片
来源中国航天
编辑 张彤
校对 王赛
监制 郑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