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出彩崤函┃​张汴乡:打造全域旅游小镇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
张汴乡:打造全域旅游小镇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文/本报记者 何东升 图/本报记者 王建栋
寻田园风光,悠然见张汴。
张汴乡位于陕州区西南部,距陕州城区12公里,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其中塬区4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万亩,经济林1.8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3608户12227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十分突出的近郊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和居住环境优势。
近年来,张汴乡党委、乡政府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产业强乡、特色兴村、旅游带动、强基富民”的发展思路和“打造旅游特色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张汴”的中心目标,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
瓜果飘香地坑院,绿树成荫西王村。
张汴乡西王村与陕州地坑院景区相邻,村民在路边建起45座日光温室大棚,种蔬菜水果,产销两旺,采摘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农田间、大棚里,瓜果笑红了脸,满心欢喜地等待人们采摘。大棚内有草莓、樱桃、圣女果、吊网西瓜、甜瓜等品种,全村年产蔬菜60万公斤、水果9万公斤,年产值700万元左右。
图片
▲桃子挂满枝头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支撑。
2017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党支部书记赵金朝出谋划策,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机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陕州区绿之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西王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休闲采摘成为西王村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创业,娟子、杨晓玲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娟子名叫张娟,喜欢写诗,微信朋友圈的人称她“田园诗人”。每天,张娟早出晚归,辛勤劳作。除了管理5个大棚外,她还要拍视频、图片,发微信、抖音,进行直播推介瓜果。她的瓜果根本不用外出去卖,均是游客来园采摘,有人下单时她也会送货上门,每年收入几十万元。
正在地里干活的杨晓玲额头布满汗水,身上沾满泥土,她喜悦地说:“西王村环境好、海拔高,产出水果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价值也高,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她回乡创业那年,赶上乡里有扶持政策,为每户提供5万元至10万元贷款资金,她立即着手建大棚,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如今,瓜果长势喜人,收入比较稳定。
香瓜挂满架,西瓜滚一地,大棚内外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张汴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采摘农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发展了10个村307户果农建起蔬菜果品种植大棚145个,推动23个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
(二)
风吹麦浪丰收景,美丽乡村满地金。
张汴乡窑底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村东的岳庙曾是中共陕县县委的旧址,属于陕州老区革命历史遗址。
村里面貌发生的喜人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王秋亚的示范引领,王秋亚在2019年先后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2020年12月,她的家庭获得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乡村美景入画来,村巷庭院换新颜。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幢幢小院错落有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幅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图片
▲田园深处有新家
前不久,窑底村获评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我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村集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产业抓发展,走出了一条“党支部+车间+群众”的特色致富之路。
2018年,窑底村争取资金在原村委会旧址基础上建成600平方米服装加工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由村“两委”牵头,安排村干部协助企业对务工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按照“帮贫、扶贫、带贫”模式,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到车间务工,每人年增收2万余元。
为把窑底村建成美丽乡村,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150余万元,安装路灯30盏、监控5个,健全路网2.8公里,新建了舞台、标准化卫生室、游园和环保公厕,实施户厕改造33户,硬化文化大院4000平方米,涂白美化墙体7000余平方米,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显著改观。
窑底村还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带动村干部学习,组建文艺歌唱队、锣鼓队、广场舞队、篮球队、腰鼓队,吸引群众参加,活跃文体生活,彰显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今的窑底村,村级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道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遗留下厚重的生活积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曲村位于陕州地坑院景区南3公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交通优越、产业良好的古村。
曲村地坑院“农家乐”有20余家,可提供床位180余个,周末、节假日日接待量2万余人次,多次被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图片
▲曲村37号地坑院百桌千人“十碗席”
地坑院红火之后,曲村37号地坑院推出“十碗席”,每日接待游客20多桌,众多游客夜宿曲村,体验住在地坑院的乐趣。
近年来,曲村先后争取各种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民间投资2000余万元,盖舞台、兴水利、修道路、安路灯、搞绿化、建游园、兴产业,增添了“过街天桥”“分陕石”等人文景观。同时,该村利用扶贫资金,整修了108座地坑院,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游客带动了休闲采摘、土特产销售、手工制作等相关产业蓬勃兴起,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曲村建成了全乡第一个地坑院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辉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民宿管理协会,建立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营销宣传、接收团队订单,按游客需求对订单进行分配,统一制定服务标准和价格,并且定期对民宿宾馆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改善服务环境,让游客满意,让群众增收,形成了‘党支部+协会+商户’的旅游发展模式。”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近年,张汴乡陆续对辖区地坑院进行修复,并将陕州“十碗席”、澄泥砚、剪纸、锣鼓书、捶草印花等传统民俗引入景区,保护、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四)
西过瓜果别样香,最美不过红啤梨。
西过村位于张汴乡南部,主要生产红啤梨、两面红梨、优质苹果和优质红桃等水果,种植面积3000余亩。
图片
▲西过村红啤梨
西过村的红啤梨挂满枝头,果农忙着采收,路边收购点的三轮车载满红啤梨排成长龙,务工人员忙着分拣装箱,收购现场人声鼎沸、一派繁忙。西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军民说:“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发展红啤梨800亩,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出口俄罗斯,仅此一项年增收800万元。”
陕州红梨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啤梨糖分高、口感好,在市场上热销,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成为张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陕州区出台《加快陕州红梨发展提质增效振兴果品产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到红梨生产中来,让红梨变成富民兴农的“红利”。
(五)
旱塬丘陵沟壑地,山高地广寺院村。
寺院村位于张汴乡南部,属于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070米。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居住126户370口人,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5亩。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为主。
寺院村依托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群众”模式,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在张汴乡累计流转土地20095亩,栽植华硕、红富士等优质苹果,其中在寺院村630亩土地上,建设高标准篱架式生态观光采摘园,所有果园全部按照绿色有机苹果标准生产,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还通过流转土地,让村民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
兔子养殖方法简单易操作,饲料和成本在农村可以就地取材,投资小、见效快,能够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寺院村申请上级扶贫项目资金55万元,建设4座兔舍,由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租赁经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
突尼斯软籽石榴产品售价高,果品风味优,亩产可达4000斤。经张汴乡、寺院村、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张汴分公司三方共同协商,在寺院村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日光温室大棚项目。目前安置务工村民15人,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增收2.6万元。
(六)
昔日贫瘠荒山坡,今朝瓜果满枝头。
张汴乡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农民致富之路。
以点带面,乡村旅游全面铺开。张汴乡着力打造原生态地坑院,民宿、农家乐、休闲采摘等旅游新业态逐渐发展成熟,农耕体验、红腹锦鸡拍摄等特色旅游成为旅游发展新动能,先后建成了西王大棚采摘基地、曲村地坑院旅游景区、二仙坡绿色果业采风基地、草庙山红腹锦鸡摄影基地等,目前全乡农家乐有60余家,日接待游客量2万余人次。
图片
▲张汴玉米糁挂面全国首创
因地制宜,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张汴乡建成了特色产业“四大片区”,即西王村年产果蔬500吨的日光温室果蔬采摘大棚片区,刘寺村5000亩桃子种植产业片区,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张汴分公司的1500亩优质苹果种植和3万只肉兔养殖的种植养殖片区,曲村1000亩户太葡萄和地坑院旅游的休闲旅游片区,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张汴乡通过政府引导,争取奖补资金,扩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截至目前,果蔬采摘日光温室90余个、红啤梨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超2000亩、户太葡萄种植面积1000余亩、秋延高山蔬菜800余亩、肉兔养殖3万余只,苹果、桃、梨等传统水果面积持续扩大。
(七)
携手追梦新时代,豪情万丈创未来。
宽阔整洁的通村道路,生机盎然的多彩田园,富有特色的地坑院民居,优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张汴乡处处焕发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加快乡村振兴,张汴乡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休闲采摘业独树一帜,特色水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幸福感越来越强。现在的张汴乡真正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正在打造成陕州区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张汴乡党委书记孙艺平信心满满地表示:“张汴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以前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通过‘党建+’思路,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基础,不断探索创新‘特色农业+全域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带动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的发展,提高群众收入,逐步实现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转变。下一步,我们决心抢抓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努力把张汴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地坑院旅游特色乡,谱写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绚丽篇章。”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徐伟 责校:吴琼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