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芒市—芒市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
历史是一部深刻的教科书,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在我们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重温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芒市边境线上打击境外国民党残匪武装袭扰活动的斗争,了解新中国史其中的这一片段,对于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国民党军第8军、26军在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下,大部被歼灭,残部从滇西南逃往缅北。在台湾当局指使下,与先后从德宏、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逃出的反动地主恶霸武装合流,成为中缅边境上一股顽固的武装势力。台湾蒋介石极为看重这支武装势力,希望以此作为“反攻大陆”的桥头堡。随即派原第8军军长李弥从台湾赴缅北,对这一股反动武装进行收容,组成“云南反共救国军”,隶属台湾国民党军“国防部”。他们在缅北大肆发展匪徒,扩大地盘,并从1950年初对我边境地区进行了多次武装窜扰,至1962年蒋介石大肆鼓吹“反攻大陆”时,更加紧了武装入境破坏活动。
在缅北的国民党军残部(照片来源:网络)
我人民解放军驻云南边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予以严厉打击。对窜入滇西潞西(现芒市)、镇康、沧源、盂连等县边境地区的小股武装,给予了坚决打击,捍卫了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芒市毗邻缅甸,国境线长68.23公里,边境通道多,边民互市通婚世代相传,双方边民的自由来往等因素,给境外敌特入境活动有可乘之机。从1950年至1966年的16年中,境外国民党残匪武装窜入芒市境内进行武装袭扰和破坏共计56次,入窜人数达1445人次。在我党政军的领导和指挥下,公安机关在获取情报信息方面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对入境之敌给予了坚决打击,取得了斗争的彻底胜利。本文仅选取其中的2次战斗作一回顾。
蚂蟥沟战斗:1966年5月30日,国民党残部大陆工作组缅北支队特训队武装特务3人,由境外黑勐龙出发,趁黑夜经四十八道河入境,我驻军边防5团(7632部队)接到敌情通报后,决定由副团长龙兴岐率6连前往伏击。31日凌晨1时,匪特窜至勐戛区民主乡(现勐戛镇杨家场村委会)蚂蟥沟地区进入我伏击圈,敌我双方发生交火,在激战中连长徐登贵同志中弹牺牲,另有一名战士负伤。我方以更密集火力还击,毙敌姚永昌、李道南二人,接着搜山捕获另一名匪徒。此战全歼敌特,缴获加拿大手枪3支,美式冲锋枪1支,定时炸弹3枚,匕首4把,伪造证件7份,子弹若干。经审讯被俘人员,供认此次行动是受国民党残军大陆工作组缅北支队支队长杨树森(缅甸捧线人、汉族,时年40余岁)派遣,目的是入境破坏我通讯线路,暗杀干部,火烧村寨,制造政治影响。
此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连长徐登贵同志,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632部队79分队连长,系贵州省思南县邵家桥人,1951年入伍,终年32岁,安息在芒市遮放镇烈士陵园1排8号。
遮放烈士陵园一角。蚂蟥沟战斗和邦达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三位烈士在这里安息。
徐登贵烈士之墓
邦达战斗:缅北国民党军残部第5军特战队32人在泰国北部受特种训练后,在队长段世勋(中校)的带领下,于1966年9月25日从缅北来岛山北窜至我潞西县境外的水岩地区,企图乘我举国上下欢庆国庆时,潜入我境内进行武装袭扰。据悉,此次来犯之敌都是接受过特殊训练的死硬反共分子,武器装备精良,每人都配有美制自动枪支和足量弹药。
潞西县党政军领导接上级指示,迅速决定由县长王保生、边防5团副团长龙兴岐(率第3连)、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邱培岐赶往邦达组织军民防范,并设立了歼敌指挥部。根据敌情动态,指挥部决定将5团第3连及部队驻邦达工作队组成4个分队,明确了各分队的任务,分别由营、连干部带领,在邦达东西两侧设伏。第一分队由营长张经津带领;第二分队由连长董勒都带领;第三分队由邦达部队工作队队长郭子清带领;第四分队由邦达部队工作队队员胡约瑟带领。各分队在预定时间分别按作战部署进入指定位置。
9月30日凌晨1时,这股匪徒22人从缅境段家寨出发,窜入我东山文化站邦达地区(现遮放镇邦达村委会)。分两路偷袭邦达:一路16人由段世勋亲自带领,经1587高地东侧主攻邦达;另一路6人由分队长李长保带领,经鬼山佯攻邦达,企图引人民解放军主力于西侧,使段匪袭击得逞。
参战各分队于9月29日21时前分别进入指定地区。30日3时,敌两路同时进入我东西两面的伏击圈,经1 5分钟激战,东路匪特大部被歼,余匪4人及西路之敌翻滚下山沟逃跑。伏击分队随即追击。与此同时,董勒都、胡约瑟小分队按原定方案伏击逃匪。30日8时,参战部队及民兵、群众全部转入搜剿,在搜剿中又歼匪4人。至10月4日14时战斗结束,击毙残匪分队长李长保及以下13人(含带路的特务1人),俘获4人(伤2人),段世勋等5人(含伤2人)逃跑,缴获美制轻机枪1 挺,M式步枪7支、卡宾枪8支、汤姆式手枪1支、手榴弹21枚、各种子弹2400余发、长短刀5把、炸药6包、定时器1具、指北针3个、反动证件7份和一些其它军需物资。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参战部队各分队于9月25日晚21时就进入了设伏位置,然而敌人并未入境。参战部队在各自设伏点潜伏了一夜,天亮前撤回指挥部,来去极为隐秘,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浓雾里的夜间,伸手不见五指,为了及时发现敌人,在当时还没有单兵通讯工具的条件下,规定了严密准确的上下及互相联络方法,做到了不放过任何动静,为方便识别,每人在右臂扎白毛巾。夜间的设伏,虽不能吃饭、睡觉,这还不难做到,而在秋雨绵绵的山地丛林里,蚊子、草蚂蟥和蚊魔对人的袭击更使人疼痛难忍、苦不堪言,几乎人人都被叮咬得体无完肤,指战员们在伏击位置上为了不暴露,只能纹丝不动的忍受着;为了防止打瞌睡,干嚼辣椒是有效的办法;连续几天的夜间设伏,有的战士得了感冒,打喷嚏、咳嗽难免,为了不发出声响,他们就用毛巾堵住嘴鼻,艰难的忍受着痛苦的折磨,直到30日战斗正式打响。我们的指战员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以钢铁般的纪律确保了战斗的胜利、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
此次战斗中,我边防5团侦察参谋李庭华同志为掩护战友,跳出掩体向敌人射击时不幸中弹牺牲;班长张硕才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带领战士英勇歼敌时英勇牺牲。另有战士4人、民兵1人光荣负伤。参战民兵郭四同志(景颇族),搜剿溃退残匪机智勇敢,当他发现一块包谷地中有生包谷被人偷吃的痕迹,判断附近必有逃敌,他不顾安危严密搜查,发现草丛深处隐藏着一名匪徒,郭四多次喊话,令其缴械投降,该匪徒死硬到底,向我民兵开枪射击,郭四果断开枪还击,击毙了这名顽抗之敌。
196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通报表扬潞西邦达战斗,并嘉奖邦达民兵;云南省军区给邦达民兵连记一等功;保山军分区给民兵郭四记二等功,给民兵彭平富、彭昌、何里旺、尚勒约、张银保、金再旺各记三等功。
参战部队出发
在邦达战斗中,当地景颇族群众为剿匪部队带路。(照片来源:《潞西县志》)
图片来源:《德宏军事志》
战斗结束后,在审讯被俘获的残匪中获悉:其此次入境武装窜扰,目的在于袭击我驻邦达部队民族工作队、炸毁乡政府(现行政村)、抢劫商店、杀害群众,并“活捉边防哨兵到台湾领赏”,以制造政治影响。同时还获悉,缅北国民党军残部第5军为了达到此政治、军事目的,早在1964年就从第5军中挑选出以中校副团长段世勋为首的60名“拔尖”官兵送到泰国美军基地,接受美军教官和泰国拳王的严格训练,内容有格斗、捕俘、攀登、潜水、武装泅渡和爆破等专门科目,培训考核合格后,又从60名参训人员中选拔出32名组成“特战队”。该“特战队”于1966年7月底从泰国边境出发,在从泰国边境至緬甸北部与我边境接壤的黑勐龙两个月的徒步行进中,进行了实地检验,他们携带美式武器装备,穿越丛林,攀登险峰,泅渡江河,途中还进行过袭击邦达的模拟演练。到达缅北黑勐龙后进行了一天的休整和准备。审讯中还获悉:到达缅北黑勐龙后,段世勋对32名同伙的具体安排是:留作后勤和接应工作的10人,其中2人放信号,准备柴火和火油,待枪声一响就立即燃起火堆,以便“突击队”袭击邦达后,朝着火光方向逃跑;做接应的6人等候在中缅边境的界河(黑勐龙河)边,以便“突击队”撤退时,接应伤员和“俘虏”人员;做饭2人,准备丰盛菜饭,供“突击队”返回后搞“庆功宴”,其他22人为袭击邦达的“突击队”。
此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我军两位同志是:李庭华同志,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632部队参谋,云南省楚雄县肖井公社人,1951年入伍,终年34岁。安息在芒市遮放镇烈士陵园1排7号。
李庭华烈士之墓
张硕才同志,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632部队43分队班长,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公社人,1959年入伍,终年22岁。安息在芒市遮放镇烈士陵园1排6号。
张硕才烈士之墓
在我边防驻军有力的军事打击下、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强大政治攻势下,盘踞缅北的国民党残军土崩瓦解,对其中一部分携带枪支弹药回国缴械投诚者,按有关规定发给了奖金。
携枪支回国投诚的部分境外残匪人员。(照片来源《德宏州公安志(1950-1990)》)
(照片来源:《德宏州公安志(1950-1990)》)
就芒市而言,从1950年开始的剿匪斗争、反击境外国民党残匪武装入窜袭扰斗争,到1966年的帮达战斗为止,基本上结束了边境反匪特武装窜扰斗争的历史,边防对敌斗争又转向了新的形式。
2021年5月3日,笔者走访了曾经亲历1966年蚂蟥沟战斗并受上级表彰奖励的张从刚同志。
右为张从刚同志,左为笔者。
张从刚同志是勐戛镇退休干部,共产党员,汉族,芒市勐戛镇人,现年80岁。在当年蚂蟥沟战斗的遗址,他感慨在保卫边疆战斗中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用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深切怀念牺牲的战友徐登贵连长。同时又为自己亲身参加了这次战斗感到欣慰,是他一生的光荣。
2021年5月23日,笔者又走访了当年邦达战斗的参加者杨发云同志,听他讲述了记忆犹新的战斗经历,对其中一些具体细节又有了新的了解。杨发云同志至今仍牢记当年战斗动员时首长讲话中说到:“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为我们打下了红色江山,这次战斗,是我们这一代军人为保卫红色江山的战斗。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杨发云同志是芒市中山乡人,1943年出生,共产党员。1966年邦达战斗时是边防5团3连4排战士,参加了战斗全过程。现为芒市人民武装部退休干部,曾任勐戛镇武装部部长。
“我们第二分队在一个高地北侧设伏,这里是敌人的必经之路。”杨发云同志回忆起当年战斗时的情景,比划着地形。左为杨发云同志,右为笔者。
重温50多年前发生在芒市边境的这两次剿匪战斗,更能使我们感悟到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不易、守江山也不易。在守江山的过程中,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边疆的和平安宁。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3日在河南省浙川县考察时讲话中所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光辉历程,老一辈共产党人,肩负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过急流越险滩,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了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在云南省委老干部局的指导策划下,云南老年报推出“红色档案·三迤星火”专栏,组织记者采访省内老干部、老党员代表,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依托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践“初心”行“五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奏响红色赞歌,传承红色基因。
文图:芒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郭津德
责编:虞有琪
审核:任柳青 张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