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第四集:长安街|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神州第一街

“伟大的道路”系列第四集

长安街 | 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神州第一街

在北京,有一条街道,见证了百年来的历史风云,也记录着北京城的日新月异。它是厚重的历史书,又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它就是号称“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

宽阔的长安街车水马龙

晨曦初起,北京城从一夜短暂的静寂中醒来,宽阔的长安街上车水马龙,也成了各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96岁的张群珩老人一辈子住在长安街沿线,亲历了长安街从石碴路一步步变成“神州第一街”。

张群珩:1949年开国的时候,长安街沿线还长着野草,也没有树,过去没人管。现在国家把长安街修得太好了,马路两边都种上了树栽上了花,马路也倍儿平整,倍儿亮堂!

清朝地图上的长安街位置

现代都市气氛浓郁的长安街,其实有着600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长安街随着紫禁城而生,东起东单、西到西单,取盛唐都城长安之名,有长治久安之意。新中国成立后,长安街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高举红旗和红灯的群众,沿着长安街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开国大典受阅部队沿长安街通过天安门城楼

此后,长安街成为重大国事活动和国际交往活动的举办地,向世界展示着我国的大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徐聪艺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长安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聪艺:长安街基本形成了东西向贯通的街道,天安门广场也基本形成,同时,十大建筑也有好几个是在这条街道两侧形成的,像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基本上形成了现在长安街风貌的一个雏形, 对当时的交通、城市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长安街的建设和发展从那个阶段开始,一直都是我们国家各代领导人最关注的。

长安街十大建筑之人民大会堂

长安街及其沿线的建设和修整工作,不少方案都是由周恩来总理确定。天安门管委会文保基建处处长杨莹介绍说:

杨莹:天安门城楼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大大小小地也经过了一些修缮,但是在1970年的时候,天安门城楼经过检测有一些损坏变形,可能会有随时垮塌的危险。所以,当时经过周总理批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整体大规模的翻修,周总理在细节上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参与,比如说像滴水瓦用的是葵花纹样。

周总理审看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

1983年,长安街第一次作为北京的东西轴线被编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徐聪艺说:

徐聪艺:对长安街的总体定位就有明确的要求了,对它沿线整体建筑的风貌、公共空间的风貌、交通的组织等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到了90年代,长安街四环内交通功能就已经基本完善了。

1984年,经过6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以全新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迎来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朝气蓬勃的人们尽情展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

2009年,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新中国,已经是GDP总量世界第三的大国,2010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为了庆祝60华诞,2009年,长安街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整体修缮。首发集团公联公司项目管理部部长李永生当年参与过这次工程。

李永生:3月到8月,一共五六个月的时间。用了当时最好的材料,像沥青混凝土,整个把长安街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统一加铺,路面状况做得非常统一了,这12年以来,除了局部维修以外没有大修。

天安门城楼2018-2019年大修现场施工图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前,长安街上最具标志性建筑的天安门城楼再一次修缮。天安门管委会文保基建处处长杨莹还记得:

杨莹:2018年5月24号,习总书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天安门城楼及城台的修缮方案。我们利用了380天的时间,完成了天安门城楼自1970年翻建之后较大规模的修缮。它修缮完了正好赶上2019年“十一”国庆70周年重大国事活动,它也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国气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

2019年10月1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阅兵、群众游行、群众联欢……庄严大气的长安街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随着北京城区的不断扩大,长安街也持续向东西方向延展,现在的长安街,地标建筑林立,上下十车道,最宽处100多米。在北京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西起西山,东到潮白河,全长超过60公里,成为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的样板街道。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第一研究处处长韩勤英说:

韩勤英:在长安街的西端,门头沟区正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神话。2019年建成的新首钢大桥,承载着北京“双奥之城”的梦想使命。在长安街的东端,北京市级机关东迁落地,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有序拉开。不久的将来,长安街将更加无愧于“神州第一街”的美誉。

《见证初心·百集京华党史故事》

总监制:李秀磊

总策划:景兵、邢立新、李哲勇、谢先进、张延红、焦钰晖

审稿:谢先进

采制:朱艳婷

录音:郭炜

新媒体:陆健、郭峥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

特别鸣谢: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点个

一起关注《道路》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