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天、上万张照片,定格大运河博物馆“成长史”

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博物馆造型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大船,连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参观。“这一天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我的《博物馆成长史》系列作品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在过去的628天里,我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记录下大运河博物馆的‘成长历程’。”市民朱华勇告诉记者。
图片
朱华勇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1997年开始接触摄影。从2019年大运河博物馆开工的前一天,到2021年6月16日博物馆开馆,628天里,朱华勇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记录下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引起扬州摄影界和不少市民的关注。
通过摄影记录过程,留下“城市的记忆”
“我家住在三湾公园附近,常去公园散步健身。自从大运河博物馆确定选址三湾后,我就在考虑用镜头记录博物馆的建设过程。”朱华勇告诉记者,大运河博物馆于2019年9月开工,而几个月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三湾公园关闭,“我只能在自家楼顶,通过中长焦镜头来拍摄,好在那时工地上做的大多是基础工作。等到2020年4月下旬三湾公园重新开放,大运塔已经建了四五层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长期拍摄中,朱华勇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想要拍摄朝霞里的大运塔,需要从剪影桥方向拍摄;想要拍好晚霞中的博物馆,就要从公园东门廊桥的位置拍;博物馆东南方有个凉亭,那里位置较高、环境空旷,可以拍摄夜景。
2020年8月,大运塔即将封顶。“这是工程的一个关键节点,我提前一天去‘踩点’,挑选好的角度。”朱华勇回忆道,当天是多云的天气,他来到三湾公园东南角时,只见夕阳染红了满天云彩,大运河水倒映着天上的彩云,整个天地间流光溢彩,美得令人震撼。“我立刻拿出相机拍下这绚丽的画面。”
拍摄辛勤的劳动者,见证博物馆的“成长”
除了从不同角度拍摄博物馆,朱华勇也在不断思考,怎样才能让作品更全面地反映博物馆建设的过程。“我早期几个月拍摄的都是博物馆的风景照,但后来发现,博物馆每‘长高’一点,都包含着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于是决定拍摄一些劳动者的照片。”
有一天傍晚,朱华勇在工地外遇到8位刚下班的女工,发现有人在拍摄,女工们并没有躲闪,而是排成两排,欢快地跳起了舞。“她们的举动让我十分意外,但多年的摄影经验让我立刻反应过来,赶紧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朱华勇后来经过交谈才知道,原来这是女工们平时工作劳累之后,活动筋骨的动作,是真正的“劳动者舞蹈”。
图片
“在我的镜头里,有很多工人劳动的场景。有的人在焊接钢筋,迸出的火星像满天繁星;有的人站在脚手架顶端,像栖息在树梢的鸟。而大运河博物馆就通过他们的劳动,一天天‘长’成现在令人惊艳的样子。”朱华勇说。
“曾有个工人看到我在拍照,希望我把照片给他发一份,于是我们加了微信好友。”朱华勇告诉记者,那位工人说,他参加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快两年了,想要些照片留纪念,将来跟孩子们“吹牛”的时候有证据。“我对他说,你没有在‘吹牛’,我们这座城市也应该为你们的辛勤劳动留下纪念。”
记者 刘旺
摄影 朱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