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这间百年老屋,曾见证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图片
夏日的阳光灿烂而炙热,沿着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旦祥村(旧称“疍场村”)的村道一路向前,两侧树影婆娑,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意。三面青山环抱处,一座灰墙碧瓦的祠堂悄然映入眼帘,历经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正门刻有“林氏宗祠”四个遒劲大字,梁架上有人物故事,屋脊上有游龙祥瑞,处处皆是历史的积淀。
大革命时期
这里曾作为疍场村农会活动据点
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图片
1927年3月8日,疍场村农会在林氏宗祠成立,3名县农会代表和十几个武装农军遭封建势力纠结反动民团武装围攻,疍场村农会委员林星词(林星慈)为掩护其他代表壮烈牺牲。共产党员林源汉(林元汉)组织成立乡农民自卫军,把林氏宗祠作为活动据点,由乡农会和农军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等反封建斗争,使地主土豪为非作歹、欺压农民的行为得到遏制。随着农会骨干英勇就义,这场农民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也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抹璀璨的星光,对后续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原貌依旧,一砖一瓦仿佛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静静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生与死、奉献与牺牲的历史。一墙之隔,旦祥小学的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彰显着和平年代莘莘学子的幸福生活。
林氏宗祠成为农会活动据点
在众多的乡土建筑当中
宗祠作为历史悠久、道德长存的人文殿堂
其独特风格极具地域代表性
走近林氏宗祠,门口处“莆田远溯衣冠古,漠海常留俎豆新”和“旦辉双桂第,祥集九龙门”两副对联引人瞩目,既承载着林氏族人追根溯源、不忘先祖的朴素情怀,又表达了对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图片
“虽然年代久远,又经历了重新修整,林氏宗祠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风格和形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里三面环山,有一定的隐蔽性,尤其背倚望牛岗、三崩山,无论防守还是撤退都比较容易,因此选作农会活动据点。”80多岁的村民林进就表示。
林氏宗祠始建于清代1835年间,以“四点金”(即四合院)为基本形制,三进院布局,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跨槛而入,室内主要为木结构屋架,门廊、墙壁等位置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的绘画、雕塑,各种人物风景、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屋脊的飞檐嵌了瓷浮雕,蓝天白云下的双龙夺珠色彩明丽、气势尽显。
作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根据时间脉络,在两侧房屋墙面上设置了展板,展示了大革命时期阳江革命斗争史、阳江十七烈士事迹以及阳江高新区今日成就、风土人情。
林进就主要负责林氏族谱的编修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林氏宗祠的学堂学习,一直对林氏宗祠的修缮工作十分热心,也常常前来参观展览,追寻历史足迹。提及当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他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那段时间,许多林氏族人参与了农民运动,农民们也都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封建势力,流血牺牲都不怕!”
漠阳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席卷全国,规模之大,发动群众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国民革命军进占阳江后,一批批共产党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先后前往阳江开展农运工作,引导阳江人民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大革命运动,漠阳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926年,中共广东区区委派共产党员敖昌骙、敖华衮等工农运动骨干来到阳江,从事阳江党组织创建工作和开展工农运动。其中,疍场村的封建势力极其顽固,农会迟迟不能成立。受敖昌骙的委派,共产党员林星词回到疍场村组建农会,向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并带领他们与封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开始认识到,一切权利归农会,已不是一句空话。
1926年10月10日,为壮大农运声势,阳江县举行了农工商学联合庆祝大会,700余名工人代表和600余名农会代表携带枪弹,高举斧头红旗和犁头红旗游行,尽显革命武装声势。截至11月,阳江县共建立乡级农民协会80多个,会员1.2万多人,农军拥有枪支800多支。
播撒火种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在中共阳江县支部建立之前,阳江地区的农民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军阀草菅人命,盗匪到处抢劫。迫于生活困难,农村五六岁的稚子常牧牛于野外,六七十岁的老翁负重于田间。疍场村的农民多以种田、砍柴、烧砖瓦窑为生,遭受重重剥削后,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困苦。
随着各地农民运动兴起,1927年3月8日,在林星词等共产党员的号召下,疍场村农会在林氏宗祠成立,登记造册人数达到近百人。县农会派了3名代表和十几个武装农军前往林氏宗祠,以防农会遭到破坏。不幸的是,农会大会结束后,代表和农军刚到村外,就遭到了封建势力和反动民团武装的围攻,疍场村农会委员林星词为了掩护其他代表壮烈牺牲。“那时候,土豪劣绅开始有预谋地对农会组织进行破坏。我的爷爷牺牲后,父亲担心其他人被杀害,迅速将花名册和农会会旗销毁了。”林星词烈士的后人林良提表示。
疍场村农会成立后不久,共产党员林源汉带头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发展至三四十人,并将林氏宗祠作为活动据点,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斗争。从此,平冈地区农民运动的火焰被点燃,逐渐摇撼了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使广大农民逐步解除了重重压迫。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武力发动“清党”“清乡”,对农会进行大规模摧残,对革命者进行血腥镇压。5月,疍场村农会骨干成员在林氏宗祠议事时,被国民党军包围,林源汉在奋勇反击中牺牲,林权、林德勇、林举培等6人被捕,后于平冈英勇就义。
疍场村农会和农民自卫军是阳江大革命运动的一个缩影,虽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而失败,但革命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着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大革命时期,阳江共有革命烈士29人,平冈籍烈士15人,其中疍场村7人。
激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旅游
2012年7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林氏宗祠入选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6年2月,“林氏宗祠——疍场村农会旧址”“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林氏宗祠举行。2018年起,阳江高新区先后投入资金约35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进行修葺,并修建了党建广场和文明实践广场,开展室内布展以及改善室外环境,在农会旧址周边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图片
走进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两侧房屋内分布六大板块展板,分别为疍场村农会、农军组织的成立及发展、大革命时期阳江革命斗争史、阳江围歼战、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烈士、阳江高新区今日成就等,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了阳江高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动人故事。祠堂中央设置了讲堂,一些单位、企业及学校常常在此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近日,阳江高新区党委以“回望峥嵘岁月 砥砺奋勇前行”为主题,在疍场村农会旧址组织开展了专题党课,重温革命历史,引导党员干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红色基因,要有以身许国的赤诚、刚正不阿的气概、顽强斗争的精神,在急难险重时刻挺身而出,在身处逆境时不忘初心,在工作生活中表里如一,使对党的忠诚不断升华。”阳江高新区党委书记傅光焱表示。
近年来,阳江高新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打造成为当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力载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融入红色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红色资源良性发展,推动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成为当地“红色资源+乡村旅游”复合型旅游业态的核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快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旦祥村的村民们既收获了精神与信仰的力量,又采摘了经济发展硕果。
采访感言
坚定理想信念 向往美好生活
光阴荏苒,精神不灭。林氏宗祠静静伫立在阳光下,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
革命烈士后人林良提慢慢走进展厅,光线交错间仿佛穿越时空,再次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驻足凝望,墙面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先辈反抗压迫的决心与勇气。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那个年代,疍场村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成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路披荆斩刺、腥风血雨。饱受苛捐杂税的掠夺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团结起来,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寻找光明之路,在那段辉煌的历史中留下印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疍场村燃起,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理想信念的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今天,我们看到一批批党员、群众、学生来到林氏宗祠,用眼睛、用耳朵追忆那段红色岁月,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旦祥村的村民们延续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沿着先烈们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高歌前行,做美好生活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