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短片|全新视角再现成长、青春和关爱

今天上午,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短片单元举办发布会,参赛影片《写王字》导演洪啸,《收获月影的季节》导演杜曼·布尔列斯汗,《莫问春曦》导演杨骥、蒋逸霄,《炮仗的故事》制片人梁乃心,《生命之歌》导演仇晟出席,并介绍了各自的作品和创作经历。
图片
《写王字》:致敬童年的纯真时光
图片
《写王字》是简笔线条动画,影片流露出对童年记忆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叹。导演洪啸表示,该片是一个“表述手法特殊又容易被观众接受的作品”,“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故事和概念,既可以快速消解,但又给人以思考空间。”
小时候,导演洪啸玩游戏时总会有段时间可以“暂停”,“写王字”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在其他地方叫“一二三木头人”。“共性就是回头的时候,世界就像静止了一样,好像我们有了操控时间的能力,独享自己最想存在的那一刻,享受永恒的喜悦,逃避不想面对的难题。” 洪啸坦言,制作《写王字》是一种对纯真时光的致敬和怀念,更是提醒无法像孩童一样 ‘暂停’时间的我们,把握当下,勇往直前。”
图片
《收获月影的季节》:以孩童视角探讨成长话题
图片
短片《收获月影的季节》展现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即在秋牧季节,每一个年满五周岁的小男孩都要迎来人生的重要时刻——成人礼仪式。影片原英文片名为Little Warrior,即为小勇士的意思。“之所以起这样的名字,源自孩童时听到的草原童话《小勇士和月影马》,也是一个通过不断战胜敌人提升自我而成长的故事。”导演杜曼·布尔列斯汉表示,“这和短片的故事内核不谋而合,于是我想到把这两个故事嫁接在一起,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诉说成长的困境和要面对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成为小勇士的必经之路。”
图片
《莫问春曦》:深入剖析“东方式关爱”
图片
《莫问春曦》把镜头对准了近年来一直探讨的话题“东方式关爱”,展示了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理解以及接受长辈的关心,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谈到最初的创作想法,导演杨骥表示:“最开始我们想在溧阳做一部影片,最初的故事是编剧在电视上看见的一则新闻,我们当时就在想,既然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就可以是多样性的,父母之间、爷孙之间都可以,但一定要找到情感的共性,才可以打动观众。”
图片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导演一度想过把角色设置成男孩,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女孩的视角。“我们都是男生,所以提起青春想到的都是热血的故事。女性视角可能会不一样,会思考更多的想法,会透露出和本身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这就是我们最后选择拍一个女生故事的原因。”导演蒋逸霄表示。
图片
《炮仗的故事》:用影像留住流逝的岁月
图片
《炮仗的故事》在南方小城里展开,随着“禁燃令”的颁布,“年味”无处寻觅,一个八岁的男孩决定去找炮仗,以此拉开了一段关于“年味”的探寻之旅。这个故事的文本改编自王占黑的小说《空响炮》,制片人梁乃心说:“岁月在不断流逝的过程中,有一些人会怀念它,希望去抓住一些碎片,去留住那些失去的时光,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影像方式将它留下来。”
图片
作为制片人,梁乃心和导演郝智梓在拍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分歧,但本着对原著小说的喜爱,他们最终还是达成了“和解”,“这是一个小人物如何面对时代大背景变化的故事,我们创作者也是这样,面对不停变化的想法,我们要找到平衡点。”梁乃心以影片最后一场戏举例说:“当时我们是把场景设定在一个河边的居民区,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地方,最后我看中了一个天台,于是和导演商量着改变方案。但导演看中了居民区的一个高台,虽然在呈现上我们没办法百分百忠于原著,但最后还是在创作上达成了统一,这也是追求艺术的一种坚持和妥协。”
《生命之歌》:机器人也能拥有青春
图片
导演仇晟带来了短片作品《生命之歌》,他此前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郊区的鸟》曾获得2018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等多个荣誉。仇晟透露,《生命之歌》的故事来自于科幻作家王晋康在20年前创作的一部同名短篇科幻小说,“其实这部小说发表两年后,王晋康老师就已经把它改编成了电影剧本,但是一直都没有拍,当我找到王老师的时候,他说这个剧本在抽屉和电脑里已躺了整整20年了。”
把20年前的一部科幻小说,改编成适合当下观众审美的作品,挑战不言而喻。在仇晟看来,最难的是要给小说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原著有原作者很强的个人色彩,我们在改编上做了年轻化的选择,原来40岁的角色我写成了16岁,主角原来是人,我写成了机器人。我们都说机器人长生不老,机器人是不是也有青春,我们想拍的就是一个有青春的机器人的故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