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为何是三藩之乱中,第一个投降康熙的藩王?郑经扯他后腿了

三藩之中的靖南王耿精忠,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继茂的儿子。他还娶了豪格的女儿做媳妇儿,所以在清朝的地位是那是杠杠的。
耿仲明是毛文龙的养孙,袁崇焕诛灭毛文龙后,这小子就跑后金去了。随后成为了清朝的靖南王,坐镇福建。
按理说耿仲明的小日子算是比较不错了,所以他也没有反叛之心。他儿子耿继茂继位以后,更是圈地大兴土木,建造了浩大的靖南王府,因此也不会有反叛之心。
可是等到耿精忠上台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康熙要撤藩了!过去藩王们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现在康熙有点不爽了,所以打算撤了他们做土皇帝的资格,你觉得他们会轻易放弃这种特权吗?当然不会,因此三藩之乱就这么出现了。
图片
一、三藩之乱的主力是吴三桂,耿精忠是打杂的。
真正导致三藩之乱的人,其实就是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兵强马壮,而且手握云南、贵州两省兵权和财权,一眨眼功夫又夺取了四川的军权。
整个大西南都是吴三桂的了,你说他有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呢?要不是岁数大了点,康熙真不够他玩的。
那么其他两个藩王是什么态度呢?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算是比较聪明的。这个老爷子坚决表示要顺从清朝,而且宁死也不跟着吴三桂闹。甚至以上吊来威胁儿子尚之信别造反。
其实这都是做给康熙看的,但是他的儿子尚之信却坚定地站在了吴三桂那一边。这叫什么?这叫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笼子里。
图片
尚可喜的态度,可以保住他们老尚家在康熙那儿的地位。而尚之信的态度,则可以保证吴三桂不会先对他们家下手。这是一对老滑头啊!
再看看耿精忠他们家,那就更滑头了,他表示先看看局势再说。为啥?因为耿精忠没有把握谁能获胜,所以他觉得吴三桂占优势,他就跟着吴三桂混,康熙占优势他就跟着康熙混。
这主意倒是不错,不过显然这么做会同时得罪吴三桂和康熙,这是他没预料到的。康熙十二年年底,吴三桂就起兵了,可过了半年时间,耿精忠才在福建响应。
为啥?因为耿精忠发现,吴三桂是真厉害,一眨眼功夫就打到了湖南,而且还得到了四川的响应,所以耿精忠才会站在吴三桂这边。
图片
二、前追后堵,耿精忠压根无路可逃。
耿精忠得知吴三桂做大以后,果断选择响应吴三桂,并且兵分三路进攻浙江。为了让三藩之乱的声势更大,耿精忠居然还头脑发昏请台湾的郑经一起来捣乱。
郑经来了究竟是捣谁的乱?其实当时压根就没有定论。因为耿精忠的老巢在福建,而郑经的父亲郑成功的老巢也在福建,郑经这趟来,就是为了趁火打劫而已。
康熙得知耿精忠叛乱后,立刻派遣康亲王杰书带兵南下进入浙江,负责平定耿精忠。而耿精忠虽说号称有10万之众,可战斗力实在是不行,压根就不是康亲王杰书的对手。
再加上他们在沿途骚扰百姓,使得民怨沸腾,失去了人心。所以康亲王杰书在前线连战连捷,一路将耿精忠赶回了福建。
就在这个时候郑经不光不支援耿精忠,还在耿精忠背后挖墙脚,先后攻占了泉州、漳州等地,估摸着是想恢复他老爹郑成功的事业。
前有追兵,后有猪队友,耿精忠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耿精忠才会选择第一个投降清朝。并且跟着康亲王杰书一起,把郑经再次赶回了台湾。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耿精忠心里苦啊,前面有清军围剿,后面又有猪队友反水。你说他不投降又能干啥呢?
图片
三、三藩不团结,才是他们败亡的重要原因。
三藩之乱看似浩大,实际上只有吴三桂一支军队是比较给力的,其他人大多都是在坐山观虎斗。这也就造成了三藩最终的失败。
而且吴三桂对其他藩王也没有什么好感,因此他们内部压根就没有拧成一股绳,就好像在集体抢地盘一样,看谁抢得多。
耿精忠就跑来浙江抢地盘,而郑经则在耿精忠背后抢福建的地盘。吴三桂似乎也火了,跑来把盟友孙延龄的广西也给抢了。
至于尚之信,那就更有意思了。他看王辅臣、耿精忠都投降了,这心里也就有点害怕了。再加上吴三桂向他索要若干军饷,最终迫使他选择投降了康熙。
图片
一眨眼功夫,三藩之乱的其他势力全都选择投降了康熙,你说吴三桂还能蹦跶得起来吗?从其他藩王的角度来说,跟着吴三桂混未必就能混出个名堂来。
因为吴三桂将来是要做皇帝的,他们跟着吴三桂混,顶天了依旧还是个镇守一方的王爷。但是如果失败了的话,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厄运了。因此其他藩王未必愿意真心实意地跟着吴三桂混。
他们起兵大多数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保。给康熙点颜色看看,好保住他们藩王的地位。也能够避免吴三桂率先对他们发难。
图片
总结:清算那是必须的。
康熙接纳耿精忠、尚之信的投降,其实也是权宜之计。你以为康熙有十足的把握战胜吴三桂吗?当然没有。
当时的吴三桂要不是年纪大了点,早就打过江了,至少可以占据南京,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耿精忠和尚之信等人投降,对康熙是利好,对吴三桂是危机。
等到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康熙也就来清算这帮人了。王辅臣被逼自尽,尚之信也被赐死,至于耿精忠最惨,居然是被千刀万剐而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