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VS百度知道,问答产品需要设置“采纳”功能吗?

编辑导读:有问题除了会用搜索引擎,不少人还会用问答产品进行提问。很多的问答产品在问题被提出之后,都没有“采纳”功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天天问和小伙伴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一起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图片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用问答产品的人,你会发现,百度知道是有“采纳”功能的,而知乎、微博问答、天天问等问答产品都没有“采纳”功能。提问者提出一个问题后,并不能对某一个回答进行“采纳”,只能点赞或者评论回答。
那么,对于一个问答产品来说,需不需要设置“采纳”功能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天天问展开了一场讨论,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春天牡丹 @大鱼炖海棠 @未满 @小胖纸的精彩回答。
一、不需要
从几个常见的问答平台来看,都没有设置采纳功能。
从提问者角度来讲,提问者发问 ,可以是封闭式和非封闭式问题的任意一种。
如果是封闭式问题,那么答案一般是一致的。而针对同一个答案,可能只有先后之分,而无粗细之别。这种情况,不需要设置采纳,或者说,设置采纳反而是累赘。
如果是开放式问题,那么答案的角度可能多种多样,从任意一个角度分析,都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种情况,不能设置采纳。
并且,提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评判一个答案好坏以及是否专业的能力。
很多问题本身定论或逻辑都有问题,不要指望所有的提问者都具备高素质。另外,提问者本身是有困惑有需求,需要回答者去解答的。如果提问者,采纳了一个不专业且投机取巧的答案,会伤害专业的回答者,再进一步就会影响这个平台的回答生态。
对提问者来说,有采纳权也许香,但大流量大咖回复更香。
采纳权大概是想要取悦提问者吧。但是如果我是一个提问者,我的问题有超大流量,有很多专家甚至有大咖来为我解答,不是更香更爽吗?本来有一个大咖正写了一半,结果看到提问者点了某个采纳,大咖不答了,我不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吗?
从回答者角度来讲,被采纳和不被采纳的成本是不成比例的,不被采纳的概率更大,厌恶成本也更高,而厌恶成本,是十分影响用户体验的。
而产品既然要考虑到用户体验,问答双方都需要照顾到。不设置采纳是方式之一。
问答产品,不只是为了解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围观者的问题。
真正在平台上提问的人有多少,平台上的用户有多少?沉默的是大多数啊。这个答案好不好,提问者的想法重要吗?围观的人普遍觉得答案对自己有用,看了现有的评论忿忿不平要回答或反击,才是问答产品最想要的。
从问答产品本身来讲,问答类产品需要的社区活跃度。问答双方都活跃,才会让社区更繁荣。
在免费提问这个前提下,得有一个让用户回答问题的理由(比如可以展示自己、可以帮助他人),而不是给他们一个不答题的理由(比如这个问题已经有采纳的最佳答案了)。
综上,知乎没有“采纳”功能就非常符合它的产品定位。
早期的知乎是邀请制,邀请的都是行业精英来共同回答问题,激发灵感。提问者也并非是要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想和回答者一同探讨。知乎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回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这才形成了知乎浓郁的社区氛围。
二、需要
采纳,可以提高提问者的互动性。采纳一方面是提问者对于回答问题的肯定,也是提问者对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奖励;采纳能够提高回答者的认同感,虚荣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奖励行为。
采纳还是需要的,但是要有相应匹配的奖励机制。
我发布问题,肯定是想得到我想得到的答案,那么答案是从他人身上获取的。免费的问题,无法去激励回答者回答问题,在回答者看来,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然如果只有单独的采纳机制,是无法吸引回答者回答问题。
前面提到的,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奖励一般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通过物质奖励,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频次和频率才是产品的最终目的。
精神奖励虽然效果不如物质奖励明显,但是合适合理的精神奖励也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粘性;如积分,经验等,天天问就是这么做的啊。
奖励机制吸引回答者回答问题产生第一次交互,采纳让回答者感到认同和虚荣,这是第二次交互,在这次两次交互中,我在启动APP和使用APP的时间是增多的。
奖励机制吸引回答者回答,采纳机制创造心理情绪,让回答者期待下一次的答题。
就像百度知道,大部分的提问都是封闭式的,是有标准答案的,这样可参考性就高,提问者可以采纳离“标准答案”最接近的回答。
图片
回答者通过输出优质回答,获得财富值,可以兑换相对应的实体或者虚拟奖品。
图片
三、结语
用户在问答产品上进行回答,不仅仅是想得到一个回答,更是想和其他用户一起交流。而回答者越多,社区就越活越。
至于是否设置“采纳”功能,得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阶段来考量。
如果是你,你会给问答产品设置“采纳”功能吗?
关于“问答产品,免费提问被回答后,需要“采纳”操作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天天问神回复#
「天天神回复」是天天问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发现天天问小伙伴的精彩语录。抖机灵,大伙儿也是认真的!如果喜欢,记得点击问题链接,和TA一起互动吧,我们也在这里期待你的发言哟~
@我是一个胖子:
牛逼起来。让我觉得成为这个公司的一员我就很牛逼的样子。
@温凉:
完美=玩没
下课,同学!
@石砚:
用户来使用你的产品多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一个产品一定得帮助用户达到这些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可用。谈到好不好用,就得提一下用户体验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1、别让我等
用户不喜欢等待。曾有很多研究表明:用户最满意的打开网页时间是2-5秒,如果等待超过10秒,99%的用户会关闭这个网页。所以一个产品如果页面之间的跳转,操作让用户等待太久,那么很容易让用户觉得难用。
2、别让我想
用户不喜欢思考。如果在产品的易用性太低,学习成本太高,他不但不会去学习,还会把错误归咎于产品,进而去寻找其他替代品。
3、别让我烦
用户是懒惰的。如果产品的效率太低,操作量或时间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核心功能操作在三步内不能完成,那么用户会觉得产品很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