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荔枝病番外篇(一):吃荔枝真的会被查出酒驾?

希望以此系列文章结束20年来国内广泛流传的有关荔枝病的伪科普。
图片
荔枝可以吃出酒驾?
每年荔枝上市季节,网络上有关荔枝病的报道或科普文中还经常会夹带上吃荔枝会被查出酒驾问题的科普或辟谣。
吃荔枝真的会被查出酒驾吗?
答案很明确:
当然是假的!
有人说了,你说的不对嘛。
人家广西电视台刚刚就通过实验证明了吃荔枝的确可以被查出酒驾。
没错,广西电视台的确做过这么一档节目,也的确证明吃荔枝后立刻吹酒精测试仪,的确可以检测出“酒精血液浓度(BAC)”超过20mg/100ml的酒驾标准,甚至接近80mg/100ml的醉驾标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吃荔枝就能查出酒驾。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实习记者小唐和当地交警小黑分别在吃1、3、6颗荔枝后,吃完荔枝休息3分钟后,以及吃完荔枝漱口后使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进行了检测。
图片
图片
结果,两人在吃完1颗荔枝后吹出的数值都超出了酒驾标准;吃3颗和6颗荔枝后吹出的数值更高,但似乎并没有显示出累加效应。
图片
而在吃完荔枝休息3分钟后,
图片
或吃完荔枝漱口后进行的测试中,吹出的数值都回到了测试前的0值。
醉驾还是“醉吃”?
根据法律规定,所谓酒驾、醉驾指的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过程中被查出BAC超出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实验视频中,如果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吃荔枝后的测试,两人都是在刚刚咽下荔枝,基本上没有说话,甚至在“憋气”状态下进行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
你会在开车时边开车边吃荔枝吗?
即便偶尔为之,刚刚咽下一颗荔枝立马遇到查酒驾的几率又会有多高呢?
即便巧之又巧,刚咽下一颗荔枝,遇到查酒驾的,你会憋着气,一句话不说,立马吹测试仪吗?
根据实验结果,只要没有以上巧合叠加到一起,哪怕咽下荔枝后间隔3分钟再接受测试,吃荔枝都不会存在被查出酒驾的可能。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广西电视台进行的并不是测试吃荔枝能否被查出酒驾,而是一个测试“酒吃”的实验。
正常情况下,吃荔枝根本不需要担心被查出酒驾的问题。
 吃荔枝为什么会“吹出”酒驾呢?
图片
广西电视台的节目最后援引不具名医生的话对吃荔枝后吹出酒驾做了科普解释,称:
“据医生介绍,荔枝中含糖量比较高,在包装转运中会产生无氧化学反应,导致酒精的产生。吃荔枝后,口腔细菌中的酶也会刺激酒精的产生”。
这种说法也是长期以来广泛流传的“主流”说法。
这是真吗?
只能说,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发生机制的细节却存在根本性错误。
事实上,不仅是荔枝,吃高糖含量的水果时,口腔中都可能会有一定量酒精存在。
这些酒精并非在口腔中产生的,而是水果自带的。
图片
尤其是贮放时间较长,糖化明显的像榴莲、香蕉、荔枝、
图片
释迦果等热带水果,其中的酒精含量尤其高一些。
这是因为,酒精原本就是由葡萄糖、果糖等单糖在产酒酵母(真菌)作用下经过发酵产生的。
无论是传统的饮用酒,或工业酒精生产工艺都是直接利用含糖作物(比如葡萄等甜水果,或甘蔗等)直接发酵,或者含淀粉谷物率先糖化后再发酵生产的。
图片
已知,世界上有8000多种产酒酵母菌,广泛存在于从北极到沙漠的各种环境中。
这些产酒酵母菌之所以会发酵糖分产生酒精并不是造物主为人类造酒准备的,酒精不过是这些真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产物。
另外,一些细菌也可以发酵单糖产生酒精,作为能源物质。
与此同时,含有单糖或碳水化合物的物质同样广泛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样,只要产酒酵母(或细菌)与含糖类或碳水类物质“同处一室”,在适当的条件下都会发生发酵,产生酒精。
比如,已知人类肠道内就存在多种产酒酵母(和产酒细菌),这些菌类可以发酵未经完全消化吸收的糖类和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
因此,人类肠道原本就是一个微型酿酒厂,人类血液中原本就存在极其微量的酒精。
在某些人,肠道内产酒菌种具有极高的产酒效率,可以产生大量酒精。
这些内生性酒精的量可以大到在没有任何外源性酒精(喝酒)的情况导致醉酒,久而久之甚至导致酒精健康危害的状况,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肠道自酿酒综合征”。
比如,美国一位男子就曾经因为肠道自酿酒综合征而经历酒精性脑病等严重酒精健康危害,甚至多次在滴酒不沾的情况下被查出醉驾而遭遇逮捕。
而上述含糖量高的甜水果,尤其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贮藏和贩运的热带水果,自身在含有大量单糖的基础上,也可以存在产酒酵母,从而在水果内部为发酵产生酒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酒窖”。
如果吃贮藏时间很长,甚至有点“变质”的榴莲、释迦果、香蕉时,对酒精气味敏感的人甚至可以直接“闻到”较为浓重的酒味。
在这种情况,吃这些水果,口腔中暂时存在微量酒精一点都不奇怪。
葡萄糖无氧酵解与产酒酵母作用下的发酵不是用一种“发酵”
但是,节目最后给出的酒精产生的机制解释却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在于弄混了人体在某些状况下对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的代谢方式,与糖类在产酒酵母作用下发酵,这原本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图片
人体最常进行的无氧酵解的情况是,肌肉在持续痉挛性收缩(比如举重,冲刺跑等)时,由于氧供应中断不得不采用糖无氧酵解方式临时性供给能量,这也是举重、冲刺跑等被称为无氧运动的原因。
这种无氧酵解的发生地点是在细胞内,其中绝无存在产酒酵母的可能。
显而易见,人体内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与产生酒精的发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同时,口腔中即使存在产酒酵母,吃荔枝过程也来不及发酵产生酒精(产酒发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些传统造酒工艺的发酵是经年进行的)。
因此,节目给出的吃荔枝口腔含有酒精的两种科普解释都是错误的。
荔枝吃出酒驾,呼气式酒精检测仪太过敏感造就的误会
有人或者会问:
即使说吃荔枝等水果口腔中仅可能有极其微量的酒精,测试仪上会显示BAC浓度超出酒驾标准呢?
其实,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检测出来的并不是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而是呼出气体中的酒精浓度(BrAC),两者之间差着3个数量级呢。
研究显示,被吸收到体内的酒精中的绝大部分(超过90%)在肝脏内被分解代谢,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被从肺和肾脏排出体外。
其他少部分可以以原型被排泄到尿液、肺呼出气体、汗液和唾液等分泌物中。
研究显示,经肺呼出其中酒精浓度与血液酒精浓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恒定的相关关系,呼出气中的而酒精浓度相当于酒精血液浓度的2000~2300分之一。
这样,在查出道路酒驾等执法时,就可以不需要进行带有侵入性的抽血操作,只需要非侵入性呼气检测就可以进行筛查。
图片
也就是说,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显示出的并非真正的酒精血液浓度,而是呼出气酒精浓度经过2000~2300的系数换算而来的BAC。
呼出气体中实际的浓度仅有显示浓度(如果以酒精血液浓度形式显示,很多国家检测仪上显示的是呼气中实际的浓度)的2000~2300分之一。
这也就难怪,只需要吃一颗稍微久放的荔枝后憋着一口气都可以吹出酒驾了。
综上所述,现实中,接受酒驾测试的人绝对不可能像视频中那样,吃荔枝后立刻进行吹气测试。因此,荔枝吃出酒驾的事,在现实中不会发生。
而且,法律规定,如果涉及刑事处罚的醉驾,或当事人对呼气式酒精检测到的涉嫌酒驾结果有异议,最终以抽血化验检查的结果为依据。
这就更加确保避免荔枝吃出酒驾这类误会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