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雄烈士,让红色精神在龙华薪火相传

龙华公园地处龙华街道核心区域,公园内郁郁葱葱,人来人往,登上龙峰塔就能将龙华全景尽收眼底。龙华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龙华公园一隅。走进公园,就能看见为纪念龙华革命烈士而修建的巍峨纪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片红色热土诞生了一个个坚强不屈的革命志士,他们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至深,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为龙华人留下丰富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日,龙华革命烈士纪念碑入选深圳市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名单。
在纪念亭内还有一处芳名亭,左右有对联为“烈士牺牲为党为民为祖国,忠魂不朽建史建碑建丰亭”。亭中立有一石碑,上刻在龙华这片红色热土上前赴后继、践行使命的烈士姓名等,供人们瞻仰。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周振熙,第二位是卓凤康,他们都是弓村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一直激励着龙华人赓续力量,奋勇向前。他们的牺牲为龙华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首
海外归侨 支援反清斗争
据《宝安县志》记载:卓凤康1886出生于牙买加,祖籍新安(今宝安)县龙华弓村。父亲卓扬高经商于南洋、西欧等地。1894年卓凤康8岁时,随同父母回到家乡龙华弓村,进私塾读书。随后新安县反清反帝斗争风起云涌,钟水养组织龙华乌石岗其起义、邓仪石率香港新界居民抗英、龙华黄福参与三洲田反清义举等重大革命事件,让青年时期的卓凤康热血沸腾,深受鼓舞。1906年卓凤康在家乡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反清的革命斗争。
图片
▲20世纪30年代,卓凤康(右三)从牙买加重回祖国后,与家人合照。卓凤康1886年出生于牙买加,回国后参加抗日战争,是“白皮红心”的龙华乡乡长,为抗日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1911年四五月间,卓凤康与周振源一起秘密发动和组织龙华、乌石岩两地民众近千人起义。3天的斗争,卓凤康身先士卒,有力地声援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为反清浪潮的掀起发挥重要作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来,卓凤康等人率领1000多位龙华人民进攻新安县城南头,他率先冲进南头的县衙门,手里拎着一包当做干粮的煮鸡蛋,县官们以为是炸弹,吓得魂飞魄散,作揖求饶,束手就擒。由此,新安县宣告光复,结束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1913年秋,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卓凤康也被宝安县的复辟政权通缉。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及三个女儿,又远渡重洋到牙买加避难。
铭记
红心乡长 英勇抗日捐躯
1934年卓凤康再次回到祖国,回到弓村,投身抗日救国的活动,重拾革命事业。由于是混血血统,卓凤康常常被人戏称为“番鬼佬”。但他学识广,能力强,不仅会一口流利的外语,还会客家话和广府话,所以深受族人们的信任与赏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深得民心的卓凤康被选任龙华乡乡长。
图片
▲深圳龙华革命烈士卓凤康。
“白皮红心”乡长卓凤康全力开展抗日运动。他利用乡政府的合法性,建立270多人的乡村武装,成为抗击日寇的重要助力。1939年8月,他率领龙华民兵协助抗日游击队火烧南头沙河大涌桥,取得战斗胜利,被授予了一枚勋章。
1940年秋,曾生、王作尧部队东移,奉命返回阳台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时,个别队员在途中失散,被顽军抓获,卓凤康以乡长的合法身份作保,全力营救。1941年春,根据党的指示,在龙华乡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成立宝安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卓凤康再次当选为乡长,周旋在日伪顽军中,机智开展斗争,掩护和营救不少地下党员、抗日游击队战士和爱国人士。
卓凤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带领武装民兵,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望天湖、游松、布吉、牛地埔等地打击日寇。敌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因此与何伯琴、周振熙、周吉等一批抗日积极分子被列入“悬红”名单。1942年10月,由于内奸告密,卓凤康不幸被日伪军黄文光所捕,于观澜英勇就义,时年56岁。就义前卓凤康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凤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图片
▲深圳龙华革命烈士卓凤康旧居局部。
在弓村村史馆收藏的一份宝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献资料中对卓凤康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卓凤康同志的一生是从民主主义战士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是爱国主义者的一生,是坚持斗争,勇敢斗争的一生。他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龙华人民的好乡长。他投身革命是坚决的,彻底的。那耿直、忠实的热情,那勇敢坚强的气节,那无私无畏宁死不屈的气概,深深教育和鼓舞战友和群众,令人难忘,策人向前。
传承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使命担当
龙华这片红色土地上,凝聚着无数革命英雄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一代代革命前辈前赴后继,为党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更有一代代革命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担起时代使命。卓凤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他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土生土长的弓村人卓辉便深受其影响,年仅12岁便毅然参加革命。
算起来辈分,卓凤康应为卓辉的叔公。据卓辉回忆,弓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加革命,村民们心里知道,但都不会说也不去问。”从小受到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1941年,年仅12岁的卓辉由于家境贫穷,辍学在家放牛,机缘之下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我和我堂兄把牛和锄头、粪箕送回家,兄弟俩悄悄溜出村,一路小跑一路追赶,直到天黑才在茜坑村找到游击队,接着连夜出发赶到白花洞村。”后来,卓辉成为了边纵东一支三团观澜、布吉交通站一名交通员,主要负责情报传送。
图片
▲东江纵队龙华革命代表人物卓辉。
据卓辉回忆,交通站就是一个情报枢纽,地点都非常隐蔽,交通员一般是由年轻的少年或青年担任,利用身材矮小、年纪尚幼等特点便于隐藏,因此在当时俗称“小鬼”。卓辉回忆起一次执行任务过程,由于敌人拼命追赶部队,领导当即做出立即转移的决定,但当时他身患疟疾,几乎迈不动步子。为了不拖累同志们转移,他请求领导将自己隐蔽到百姓家里。领导和同志说什么也不肯答应,站长不由分说,让大家将他架起来,共同撤退。“我当时心里暖流阵阵,觉得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我属于革命大家庭的一员。”卓辉说。
“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想要把当年的亲身经历讲给年轻的一代听。”红色革命精神自小深种在卓辉心里,他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卓辉为弘扬东纵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力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诉说给当代青年人,激励他们勇于奋斗、砥砺前行。
发展
赓续红色基因 “红村”焕发活力
4月2日,卓辉参加了由龙华街道在弓村村史馆前举行的“奋斗龙华 红色领航”奋斗者之路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路线发布仪式,与多位革命先辈后人一起讲述革命故事,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虽然年岁已高,但卓辉的身体仍十分健朗,思维也非常清晰,胸前荣誉奖章熠熠生辉。他生动讲述了他在东江纵队当交通员的故事。仪式上,龙华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向他颁授爱国主义教育顾问聘书,希望他发挥自身能量将红色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使年青一代铭记历史,继承革命传统。
图片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亭——芳名亭。
位于龙华街道核心区域的弓村是当地众所周知的“红村”,该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前辈把革命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开展得如火如荼,留下宝贵的红色精神。弓村村史馆传承弓村村落记忆、记录历史,收集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保留着众多革命痕迹,一景一物都刻满了历史的印记,记录了弓村跌宕起伏的岁月,同时真实反映在党领导下深圳农村的变迁过程和建设成果。该馆的展陈,不仅是为了留住历史根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支持和推动龙华区建设与发展。今年4月,弓村村史馆被评为龙华区十大“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之一。
铭记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据了解,龙华区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挖掘一批红色先锋故事、重温一批红色经典电影、培养一批红色“小小讲解员”、推出一条奋斗者之路党史学习教育线路等,讲活党史故事,回顾龙华人在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激励广大青年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在新征程中奋力前行,共同守护一段不可遗忘的红色记忆,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深圳晚报记者 吴智欣 实习生 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