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七一勋章”颁授,他是青海唯一!

吴天一:“勋章挂在胸前,心潮澎湃”
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年过八旬的吴天一院士说:“当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把勋章挂在我胸前的时候,我心潮澎湃。”
29日下午,《西海都市报》记者通过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到一段吴天一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后录制的视频。吴天一说:“我今天非常荣幸地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当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把勋章挂在我胸前的时候,我心潮澎湃。大家知道,我是青海走出来的第一位本土院士,今天我又是青海获得‘七一勋章’的共产党员,这说明我们青海有很多伟大的事业在向我们招手,也说明三江源这片沃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这里有很多的科学问题,需要探讨、需要研究、需要去解决。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珍惜荣誉,再立新功,我将用我毕生的精力为青藏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奉献终身。”
吴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1982年5月入党,新疆伊犁人,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记者 贾忠英 何耀军)
生命的保护神
吴天一,青海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青藏高原医学研究的创始人、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60多年来,他用医学知识保障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图片
世界瞩目的“青海标准”
1937年,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名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塔吉克族男孩呱呱坠地,随父母迁居南京后,这个新疆男孩有了汉族名字——吴天一。
1951年,吴天一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医学。1958年,吴天一和妻子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青海支援大西北建设。
“青藏高原缺氧、低压的恶劣环境,阻碍了人类开发高原的步伐,也威胁着这里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必须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并不断研究下去。”这一决定,让吴天一走了一生,也让他和高原病较了几十年劲儿。
1978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为了尽快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1979年至1985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7年之久、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他带着团队骑着马、赶着驮着仪器的牦牛深入雪山草地,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普查高原疾病,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篷里,直到深夜还在整理所搜集的宝贵资料。这是吴天一研究高海拔环境下急慢性高原病时的“家常便饭”。
1990年,为了阐明人体从低海拔急速进入高原后的生理和高原病发病规律,他带领中日联合考察队到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进行医学实地考察,获取大量人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学资料,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认为是对高原医学的特殊贡献。
几十年间,吴天一走遍了青藏高原所有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他潜心研究的慢性高原病量化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ISMM)确定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规范使用,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青藏铁路被誉为“神奇的天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堪称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而它所创造的另一个奇迹同样令人惊叹,那就是历时近5年、十几万人奋战在“世界第三极”,却没有一例因高原病而死亡的事故。
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天一所提出的卫生保障方案和急救措施,守护着这些“筑路大军”的健康与安全,让生命在自然面前变得不那么脆弱。
青藏铁路修建期间,作为原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吴天一带头冲锋,制定出一系列劳动保护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他亲自带领科研医疗队上山指导工作,研究开发以藏药为主的红景天等致适应剂,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氧”三高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发病率由青藏公路建设初期的9.8%降至1%以下。
对14万筑路大军来说,吴天一的名字更像“保护神”一样熟稔,每人有一本他编的高原病防护手册。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近5年的建设,这十几万人没有一个人因为急性高原病而倒下,这是海拔4500米以上大群体高强度作业的奇迹,也是“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无私奉献忘我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这个舱上可升至海拔1.2万米,下可降至水下30公尺,对高原研究十分重要。动物实验已先进行,没问题,但人体实验谁第一个进舱,有风险。“我设计的,谁进?肯定是我进。”吴天一请来海军总医院的工程师来操作这个新设备。
“当时从海拔5000多米下降的时候,压力下降速度太快,我突然头疼,耳朵里嘣一下,就什么都听不见了。”吴天一出舱后,那个工程师不停地道歉:“忘了,把你当歼击机飞行员了。”
2011年,吴天一为了完成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坚持和国外同行一起进舱,早上7点半进,晚上11点出来,连续15个小时,持续十来天。中间有一次,鼓膜又被击穿。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术后,没有休息,立即投入到实验中。他的一只眼睛蒙着眼罩,用另一只眼睛工作,累了,就把眼罩再换到另一只眼睛……
心系灾区拯救生命
“我是医生,更是党员,我是最懂高原病的人,我必须要去!”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76岁高龄的吴天一彻夜未眠,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主动请缨、连夜带领医疗队奔赴灾区。
4月16日早晨,他们到达玉树,成为最早到达玉树灾区的高原病防治医疗队。
吴天一到达灾区后,不顾年事已高,驱车前往了17个抗震救灾工作点,先后走进灾情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禅古、扎西科等乡村。
白天,往返奔波于各大救援点,指导并参与高原肺水肿病人的成功抢救;夜间,辗转各医疗队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尽全力拯救群众生命、保障人民健康。
他发挥精通藏语的优势,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为在震后第3天便将3000多名重伤员全部运出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震后,他以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义主持召开了全国“玉树地震高原医学救援论坛会”,全国第三次高原危重病急症会议,进一步总结玉树地震救援经验,并面向国际介绍了我国抢救急性高原病的成功经验。
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
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医学院士的身躯。尽管身体饱受折磨,但他仍深深迷恋着雪域高原,扎根高原从医60多年,默默守护着雪域高原的万千生命。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吴天一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也心心念念着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位将青春、热血、知识和才华全部贡献给高原医学事业的共产党员,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再次踏上熟悉的高原。
80多岁的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世界屋脊上一往无前,忍受着年轻人都难以适应的低氧和高寒,带领高原医学团队跋涉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戴着心脏起搏器行走在与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吴天一的脚步却依然匆忙。
2020年12月24日,《吴天一高原医学》首发式发布会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举行。经过三年多的伏案工作,这本高原医学专著终于问世。这是吴天一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成果,也是高原医学取得的重要成就。
吴天一入党近40年来,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马背上、铁道旁、帐房边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无限深情。
60多年间,他推动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他的身影,早已镌刻在巍峨的昆仑之巅……
(记者 范程程 整理)